平定三藩之亂這件事,歷史上一直被認為是康熙帝的一大功績,而且他能夠在二十歲左右的年齡就完成這件大事,更是顯得他「天縱神武」、「少年奇才」,似乎是一位天生的大政治家。
然而,通過對三藩之亂的認真研究分析,我們會看到,康熙并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乎其神,他在這件事上也是有很多失誤的。後來,是由于一系列外界因素促成了對清朝方面有利的局面,康熙這才得以力挽狂瀾,反敗為勝。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分析一下三藩之亂中雙方各自的得失。
(一)
說起三藩,我們都是知道這是明朝的三位叛將: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當年,他們都為了大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清朝方面也大方地封他們為異姓王。
只是這從古至今,異姓王普遍都沒有好下場,這一點,就不知道這幾位軍頭當初知曉不知曉了。
康熙年間,吳三桂為平西王,鎮守云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之孫耿精忠為靖南王,鎮守福建。三位藩王都手握重兵,且能夠分管地方事務,明顯成為了獨立王國,也成為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康熙帝執政后,就把三藩問題當做了頭等大事,他把「三藩、河務、漕運」三件事掛在了宮中的柱子上,提醒自己時刻不能忘懷。
然而,康熙帝畢竟年輕,他在這個問題上犯了操之過急的毛病。
三藩看上去雖然氣勢洶洶,但是老一輩的吳三桂、尚可喜都已經年逾花甲,來日無多。他們的子孫輩皆屬紈绔子弟,難成大事。
因此,康熙只要有一點耐心,等候著吳三桂自己咽氣,到那時,三藩問題將會非常容易處理。但是,康熙年輕氣盛,最終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以自己年已七旬,身體多病為由,奏請歸老遼東,改由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
康熙立即做出決定:撤銷平南王藩鎮,藩兵一律回籍。
吳三桂和耿精忠得知此事后,都心中不安,兩人不約而同地上奏,請求撤藩回籍。這明顯是一種試探的態度。
此時,康熙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吳三桂和耿精忠也一律撤藩。
康熙這步棋顯然是走錯了,此時,他最起碼也應該對三藩分化處理,有的撤藩,有的保留,以免三藩結成聯盟。實際上在清廷內部,大多數朝臣都是反對撤藩的,只有少數人贊成。
康熙采用激進的做法,想要一步到位,快刀斬亂麻,結果卻釀成了一場持續八年的戰爭。
康熙年輕時期畫像
因此,我們也不要把康熙看得太高明,他的實際水平,至少是年輕時的政治水平比起皇太極、多爾袞,那還是有不小差距的。
當吳三桂接到撤藩詔書時,他「愕然氣阻」,康熙一下子就把他逼得沒有退路了,他除了造反,已經別無選擇。因此,吳三桂自恃經過多年的慘淡經營,實力已經足以同清軍抗衡,而清朝方面的武力卻在迅速地下降。所以,他毅然決定,聯合其他兩藩,共同舉兵,發起戰爭。
(二)
康熙之所以敢于撤藩,其信心自然是建立「八旗天下無敵」這麼個虛幻的概念上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