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社交的「籌碼」?
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人品,善良,對他人的請求來者不拒
這個籌碼,并不會為你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利益或幫助;
時間久了,你在社交中甚至會變成旁人眼里的「老好人」。
反正你也不會拒絕,別人說什麼你就接受什麼;
別人跟你提出了什麼請求,你都樂意幫助。
到最后,你在別人眼里,也就沒有了尊嚴;
他人不會因為你的幫助而對你好,只會因為你的「老好人」而輕視你。
第二種:能力、資源或社會地位
人脈的本質是什麼?
是價值互換,是各取所需。
你要麼有錢,要麼有能力,要麼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或者你背后的家庭條件很好。
這些都是在社交中,能讓你占盡優勢的因素;
你會發現,當你有錢,有能力的時候,即使你不主動社交,也會有一群人來主動找你。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就是社交的真諦。
比如:
你跟朋友從小一起長大,如今快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
你追求事業,想要婚姻;
他無欲無求,享受快樂的生活。
他每天想跟你混在一起,經常去你家蹭吃蹭喝蹭住;
短時間內你能接受,時間久了你還愿意接受嗎?
即使關系再好,一旦失去了邊界感,關系也會產生矛盾,出現問題。
每天聽同一首歌,吃同一道菜,你會膩嗎?
在你的圈子里,如果周圍的人都比你厲害,比你事業好,比你家庭好;
這個時候,可以把他們當成追趕的目標,激發你的行動力和潛力;
學習他們的思維,學習他們的社交模式。
當你的圈子里,過得不如你的人更多;
這個時候,一定不要表現優越感;
即使你確實很厲害,各方面都要比他們好,也不要表現出來。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嫉妒,但周圍的人,卻未必能控制嫉妒心。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概念,叫「150定律」。
意思是:
人們這一生,最大限度,最大能力范圍內所能維持的關系,是148個人;
四舍五入,就是150個人。
事實上,大多數人的精力和能力,最多維持幾十個人,就已經感到疲憊了。
所以,不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多余的,無意義的社交上。
有幾個能經常聊天的朋友,有一些事業上來往的人脈,有一些經常聯系的親戚,就足夠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