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黃鶴樓,絕景武昌,因處黃鶴山而得名,與岳陽樓、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又為「古代四大名樓」「十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
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孫權修筑夏口城,于黃鵠磯建瞭望守戍樓一座,即黃鶴樓。
傳,三國蜀漢名臣費祎曾在此羽化,駕鶴西去,仙人子安也曾乘黃鶴過此樓,故尋仙問道之人常尊此樓為圣地。
「詩仙」李白便是其中一位。
李白對黃鶴樓的熱愛,可以說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曾在詩中寫: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
并且,「黃鶴樓」在李白的詩中,至少出現過14次以上,他在此送過孟浩然、送過儲邕、送過蜀僧晏、別過韋良宰、懷過王判官、丁十八、裴侍御、漢陽輔錄事、盧侍御、縣令韋冰等人,更與史郎中一起在黃鶴樓上聽過妙曼的橫笛之音。
遺憾的是,李白從未在黃鶴樓上題過詩,因為他想要題的時候,早有崔顥寫下了那首經典。
- 02 -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出自崔顥的《黃鶴樓》
這是崔顥筆下最出名的一首詩了,實際上也是沾了李白的光。
眼下熱映的《長安三萬里》更是把這首詩推到了一定高度:黃鶴樓詩在,長安就在,理想就在。
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長安三萬里》的編劇對歷史知識多少是有些欠缺的。一定也會有人說,一部商業電影而已,看個熱鬧,不必那麼較真。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說,一篇文章而已,目的都謀益,你也不用跟我太較真呢?
人不思考,就會失去真知,大家都糊涂著過,日子就混沌了。
傳達錯誤歷史知識以推動經濟的行為,至少是不應該被提倡的。
實際上,自李白出翰林,與杜甫、高適梁園一聚后,至「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入獄前,他和高適都沒有見過面。
并且,他們一生也只見過這兩次面。
崔顥這首詩作于何時,不曾得知,史書中沒有可考的資料,但崔顥卒于754年,安祿山755年以清君側為由反,硬要把「安史之亂」和黃鶴樓詩的情懷綁在一起,恐怕是有些過于招搖了。
崔顥出「博陵崔氏」,為名門望族,750年任監察御史前,曾游歷天下,所以這首《黃鶴樓》當作于750年之前。
所以問題來了,李白那麼喜愛黃鶴樓,為何不曾題詩?是真的寫不過崔顥嗎?
- 03 -
李白什麼時候登黃鶴樓、見崔顥詩為之擱筆,史書中也沒有明確記載。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