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因緣際會,都因你自己而起。
蘇軾曾在給弟弟蘇轍的信中寫道: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不好人。」
他這一生,朋友遍天下,落難時有人為他雪中送炭,風光時有人為他錦上添花。
但他生命中所有珍貴的遇見,無一不是因自身而來。
《項塔蘭》中說:
「命運使我和某些人相遇,一個接一個。從而讓我們知道可以成為,以及不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有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都是你吸引來的。
人生所有的遇見,都是和自己重逢。
01
賞識你的人,因你的才華而來。公元1057年,京師汴梁,文人聚集,熱鬧非凡。
20歲的蘇軾隨父進京趕考。
這一年,不喜舊文啰唆陳詞的歐陽修主持會試,力圖變革文風。
宋代科舉,以貢考為常科,學子需作詩、賦、論各一篇。
蘇軾應試,寫就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歐陽修讀完,贊嘆不已。
但因卷子密封,歐陽修懷疑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避嫌將文章評為第二名。
再考《春秋》對義,蘇軾得第一。
三月十四日發榜,蘇軾中榜眼,依例要致書謝各試官。
歐陽修閱畢大呼:「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再拜讀蘇軾其他文章,他大嘆:「更三十年,無人道著我也!」
被德高望重,滿腹經綸的歐陽修力薦,蘇軾一朝成名天下知。
歐陽修于蘇軾,是恩人,亦是知己。
他帶蘇軾拜訪名公巨卿,絲毫不掩飾自己對蘇軾的推崇。
蘇軾每有新作,他必定第一個品讀。
蘇軾也不負歐陽修厚望。
嘉祐二年,年僅21歲的他高中進士,步入仕途,被宋仁宗夸贊「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四年后,又考中難度非常大的制科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可以說,沒有歐陽修的慧眼識人,就沒有後來名滿天下的蘇軾。
兩人之間的故事看似傳奇,其實不過是有才華的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周易》中講: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優秀的人總能彼此看見,互相成就。
你是誰,就會遇見誰,你有什麼樣的水平,就能結交哪個層次的人。
只有自己優秀了,才能吸引同頻的人進入你的圈子。
02
幫扶你的人,因你的人品而來。林語堂曾如此評價蘇軾:
「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讓內心被環境吞噬,而是超出環境,以內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蘇軾一生三起三落,經歷朝堂的云譎波詭,飽嘗貶謫之苦,卻始終保持著自己的風骨。
他不畏權貴。
初涉仕途時,適逢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法。
蘇軾對此頗有疑義,認為其不顧百姓生計,他直言上書宋神宗,指出變法弊端,力圖拯救百姓于水火。
因此觸怒新黨,被彈劾誣陷,關進牢房。他寧愿承受牢獄之災,也不愿意放下內心的標準。
他眼里揉不得沙子。
第二次起復后,有位叫張商英的人主動投靠,說可以幫蘇軾鏟除異己。
卻被蘇軾斥責:「道不同不相為謀,互相攻訐傾陷豈是臣子所為?」
他的不低眉,得到世人敬重。
所以,當他身陷「烏台詩案」,被關押的130個日夜里,眾多好友為救他四處奔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