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無疑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場戰役了。也即赤壁之戰之于三國,完全可以和長平之戰之于戰國相提并論了。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對于赤壁之戰來說,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此戰,曹操率二十萬眾順江而下。東吳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領一萬五千精兵,與劉備軍一起逆江而上,與曹軍相遇在赤壁。
黃蓋提出了火攻敵船之計,于是,孫劉聯軍大破曹軍,燒毀了大量的曹軍舟船。曹軍又將剩余的曹軍舟船都予以燒毀,然后撤退,因為士卒饑疫而死者大半。在赤壁之戰后,曹操元氣大傷,趁著這一機會,孫權、劉備各自奪取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那麼,問題來了,赤壁之戰,曹操擁兵20萬,為何敗給了只有5萬人的孫劉聯軍?換而言之,孫劉聯軍,為何能夠以少勝多呢?
一
首先,在赤壁之戰中,曹操一方擁有20萬左右的大軍。當然,為了震懾孫權和劉備,所以號稱80萬大軍。對于曹操的20萬大軍,組成部分是比較復雜,既有跟隨自己多年的將士,也有來自于袁紹集團的士卒,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則是原先荊州牧劉表麾下的將士。與此相對應的是,就孫劉聯軍來說,劉備大約擁有1萬多的人馬,而孫權則派出了3萬多人馬,所以加起來應該有5萬人。不過,5萬人對上20萬人,差距還是非常懸殊的,甚至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了。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曹操吃到了敗仗。
對此,在筆者看來,曹操之所以輸掉這場戰役,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對于曹操來說,驅中原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熟悉水土,必生疾病。很多經常出去游玩的朋友,應該會有水土不服的體會,也即來到一個飲食、氣候等方面都比較陌生的地方,往往會出現身體不適,甚至感染疾病的情況。
同樣的道理,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的20萬大軍,不少都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比如來自冀州、兗州、徐州、幽州、并州、青州的士兵,現在突然來到長江流域,自然是水土不服了。對此,《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二
同時,《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時又疾疫,北軍多死。」《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公燒其馀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江表傳》也記載了曹操的評價:「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