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誦讀美文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講:「上士聞道,勸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所處的位置不同,對待萬物的態度就不同,這也決定了一個人的胸懷和氣度。
格局小的人,置身于自己的方寸之地,在雞毛蒜皮的瑣碎中沉淪,難成大事。
而格局大的人,內心富足,心胸開闊,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方可掌控人生全局。
格局大了,能容言
《道德經·第八章》中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有大格局的人,像水一般不爭不搶,能滋養萬物,包容萬物。
容言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格局,這樣的人眼界深遠,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顧全大局,而不是爭長道短,斤斤計較。
春秋時期,齊國君王齊景公酷愛喝酒,有時連喝幾日幾夜都不過癮,如此下去,定會耽誤大事。
大臣弘章勸諫道:「君王要以國事為重,若日日把酒言歡,這是昏君之舉,望您早日戒酒,否則請賜我一死。」
齊景公有些生氣,但又很糾結,弘章所言有理,但自己又不想失了喝酒的樂趣。
于是,他便向晏子訴苦。
晏子聽后,說道:「弘章有您這樣廣闊胸懷的君主,是他三生有幸,若是遇到紂王、夏桀,早已小命不保了!」
齊景公聽了此話,堅定地說道:「我馬上戒酒!」
從此,齊景公將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國家和百姓身上,在他的管理下,齊國變得繁榮昌盛,百姓生活安穩富足。
齊景公善于容言,即便是批評,也不會因為自己是君主,便高高在上,肆意責罰;而是欣然接受,聽取意見。
《資治通鑒》中講:「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置身事內,每個人都是當局者迷,無法看清自己身上的問題,別人及時指出,是對自己的一種幫助。
若只接受贊美,不接受批評,容易迷失自己,忘乎所以。
最明智的做法,是學會容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是分得清緩急輕重的處世智慧,更是趨吉避兇的高瞻遠矚。
格局大,容他人之言,人生路上才能避免災禍,走得更加穩妥。
格局大了,能容人
《莊子·庚桑楚》中說:「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
為人處世,若是沒有容人的度量,只會讓人敬而遠之,斷了自己的前路。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雅量待人,容人寬己。
古時,有位名將叫郭鑫,因脾氣暴躁,帶兵打仗時,無意間得罪了一位將領。
此人跑到皇上跟前,誣告郭鑫造反。
皇上十分了解郭鑫的為人,不但沒有聽信讒言,還將此人交給郭鑫處理。
郭鑫沒有惱羞成怒,反而安慰道:「我欣賞你的膽量,不會給你定罪,若你能上陣殺敵,并取得勝利,我定會將你舉薦給皇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