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學創作,有這樣一個歪理。
「天下文章一大抄」。
文章寫得好不好,全看你會不會抄。
在古代啊,會抄和不會抄是兩回事,能不能「抄」出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水平,那又是另外一重境界了。
唐朝詩僧皎然《詩式》中,說創作有三偷之說:偷語、偷意、偷勢。
可見古人作詩,經常參考前人的作品,利用借用、化用等手段,將前人詩句融匯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再抒發自己的情感。
事實上,古人對于化用這件事并不覺得奇怪、可恥,反以為榮。
黃庭堅在給外甥的信《答洪駒父書》中談到文學創作的觀點,「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他認為,古人下筆如有神,都是能夠真正地熔鑄萬物于一爐,即使引用古人的語句用于自己的文中,也都如一粒靈丹,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功效,所以諄諄教誨外甥要多讀古人的書,然后可以到達古人的境界。
比如李賀在《金銅仙人辭漢歌》中有一名句,「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被許多后人化用在自己的作品里。
孫洙《河滿子·秋怨》: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
歐陽修《減字木蘭花·傷懷離抱》: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元好問《蝶戀花·春到桃源人不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間原只無情好。
[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下面這些經過詩人的妙手改動過的詩句,你更喜歡原詩,還是改動過的詩境?
林逋:從江為那里借鑒了一句,聽說大家一致好評!
01
山園小梅二首
【宋】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句是詠梅的名句,化用了五代南唐江為的殘句:「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
原本只剩一句殘句,林逋將「竹」改成「疏」,將「桂」改成「暗」,這「點睛」之筆,構成了一個統一和諧的主題、意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