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翁森《四時讀書樂》裡有句詩: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現在,正是讀書的好時節。
書讀多了,你看世界的方式也會改變。
01
閱讀,喚醒靈魂的一道光
《小窗幽記》裡有句話: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集畫家、詩人、文學家于一身的木心,一生幾度入獄,歷經戰火紛飛,他聲稱「我的自救,全靠讀書」。
木心從小迷上閱讀,他家與著名文學家茅盾的老宅僅隔著一條街道,茅盾家裡有許多的藏書。
那個年代,年少的木心每天不懼隆隆的砲聲,走去茅盾書屋借書。
他日日夜夜「啃書」,如飢似渴,狼吞虎咽,他是真正把書本當做了自己的精神食糧。
晚年木心依然記得:「老家靜如深山古剎,書本告訴我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大多都對未來茫然不知所措,而木心卻靠著讀書來「自救」。
木心在茅盾書屋裡飽覽群書,不僅拓寬了他的視野,也讓他萌生出追尋藝術的理想。
讀書,不僅增長知識,拓寬眼界,而且能喚醒靈魂深處的自己,找到自己內心深處最真的渴望。
真正能喚醒一個人靈魂的,恰恰是你讀過的一本本書。
你讀過的書,能激發你夢想的種子,以及你內心深處的信念。
因為書籍的陪伴,讓你心甘情願地去當一個苦行僧,讓你像一個虔誠的教徒一般,無論何時何地,遇到何種困難,都堅守著心中的希望與夢想,執著而熱情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正如莫泊桑所說:喜歡讀書,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喜歡讀書的人,是不會孤單的。
因為書中有無數的心靈的朋友在陪伴著你,與你交談,與你的靈魂對話。
02
閱讀,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林清玄曾說:
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
閱讀就是對生命的化妝。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會改變,氣質會昇華。
有這麼一個人,她少年喪母,晚年喪女,婚姻不幸福,歷經生死離別,一生荊棘坎坷。
母親的突然離世對她的打擊非常之大,她連寫了八首《哭母詩》。
但人生所有的不幸,在她的臉上卻未見半點風霜。
她就是詩詞研究大家葉嘉瑩先生,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女先生」。
在《朗讀者》的舞台上,九十多歲高齡的她氣質優雅,文采斐然。
這一切都和她自小飽讀詩書是分不開的。
葉嘉瑩在詩詞的世界裡汲取古人的智慧,修身養性,研讀詩詞是她的自渡之道,後來她又藉此渡人。
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的打擊,她都能從詩詞中自我開解,以倔強、自信優雅的姿態面對生活的紛紛擾擾。
後來,葉嘉瑩回憶從前的日子說:「詩詞研讀並不是我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力量。」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生命無常,對于未來,誰也無法預料。
唯一能做的是多讀書,讀經典,拓寬視野,沉澱智慧與美好,讓歲月不敗美人。
正如詩人赫爾曼·黑塞所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最好的自己。
時間也許會在臉上留下皺紋,但讀書能改變氣質,能讓人變得更優雅、睿智與豁達。
在書的海洋裡滋養自己的心靈,不懼歲月的消磨。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03
閱讀,超越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每一天幾乎都忙忙碌碌,青少年時期忙著學業,中年時期忙著工作,老年時期忙著為子女帶孩子或忙于柴米油鹽中。
閱讀,是超越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有一位平凡普通的老人,她叫楊本芬。
80多歲,她接連出版了三本書:《秋園》《浮木》《我本芬芳》。
一個默默無聞的老人,有了新的稱謂——作家。
令許多人想不到的是,這位高齡素人作家,整天圍著灶台轉,她的創作,是退休之後在廚房裡煮飯的空隙裡寫就的。
楊本芬的大半生,是普通勞動婦女的形象,種田、工人……
這些普通的工作,似乎與文藝創作相去甚遠。她為什麼能寫出這麼多受歡迎的作品呢?
答案,就是閱讀。
楊本芬說,自己一生對書本有著最質樸的敬畏與渴望,這一點深受母親的影響。
讀書就是楊本芬的生活方式,她對書籍的熱愛、對知識的執著也深深影響了自己的孩子,她的三個孩子全部考上大學,並且有一個女兒還是兒童文學作家。
她的一生都在堅持閱讀,從未放棄過,即使在最艱苦的年代裡。
在長年累月的閱讀中,她開啟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把人生故事寫成書。
讀書,是一個人成長蛻變的最好捷徑。
有句話說得好,讀書,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我的機會。
讀書,能抵禦家庭生活對人意志的消磨;讀書,讓人擁有更廣闊的世界;讀書多了,看世界的視角也會不一樣。
在書中暢遊,忘記時間流逝,忘記一切悲歡,尋覓一份自在與安靜。
人的一生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能從書中找到答案;讀書,能解決人生80%的迷茫與煩惱。
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
閱讀,是看生活的另一種眼光,閱讀與不閱讀的人,生活的境界相差甚遠。
沒有什麼苦,是讀書不能療愈的。讀書,就是一個讓自己變得遼闊的過程。
努力讀第一流的書,讀經典之作,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