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內耗,無異于自我摧毀。
有人說:內耗就是像是一個看不見的黑洞,不管我們的外表多麼光鮮亮麗,它都在無時無刻腐蝕著我們的內心,抽干了靈魂中的正念與能量,讓我們時時刻刻處于痛苦當中。
顧名思義,內耗,就是自我消耗。
我們不僅要面對外在的壓力,還會在這種壓力的誘導下,自我再次加壓,不斷地要求自己做得更好,制定出更詳盡更可行也更苛刻的計劃,最大限度地實現目標。
然而,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自身能力水平不足以支撐起野心,自我管理不足以按時完成任務,哪些不為人知的缺點和短處,被我們無限放大。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怨恨自己,以至于嫌惡自己。
我們身體里,似乎總有兩個「我」,一個是我們所期待的,完美地「我」,一個是現實的,面對重重困難想要竭盡全力又無能為力的「我」。
我們總想快一點,讓這兩個「我」達成一致,可越是這樣,越是會發現,自己無法完成目標。內耗就是這樣無時無刻進行著,讓我們變得自卑、意志消沉、脾氣暴躁,對外人的意見愈發在乎,對親人朋友愈加冷漠麻木。
我們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想要狠狠地抽打自己,清醒過來,卻又屢戰屢敗,人生陷入了迷茫與困頓中。
在內耗的作用下,整個人看起來萎靡不振,隨時都有崩潰的可能,無異于自我摧毀。
02
停止內耗,從停止討好他人開始。
內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要讓自己活成別人喜歡的模樣。
在單位,要成為領導信得過、看得起、有可能會提拔的「紅人」,自然要能說會道,不僅分內的工作做得無可挑剔,業績突出,更要懂得察言觀色,說領導想說卻礙于身份不敢說的話,做領導想做卻找不到合適理由的事。
凡事替領導「沖鋒在前、守衛在后」,需要不斷地揣摩領導的心思,迎合領導的喜好,符合領導的風格,而這些,往往與自己的想法是迥然不同的。
因此,出現偏差是常有的事。一次兩次,領導或許還會體諒,但幾次三番無法領會領導意圖,自然會受到冷落。
所以,職場中,有太多人,不得不戴上面具,隨著「劇情」需要,隨時切換身份角色,逢場作戲十分逼真。
一旦自己沒能「入戲」,出現紕漏,不等領導批評,便開始了嚴重的自我內耗,常常為說錯一句話,用錯一個詞而耿耿于懷,越想越覺得嚴重的不可收拾,生怕事情如同推到了多米諾骨牌,最終的結局是自己被排擠出局。
如此一來,每天上班都提心吊膽,工作上失去了闖勁和沖勁,變得畏首畏尾,難有出彩的機會。
就算成為了領導的「心腹」,也不過是個唯唯諾諾的應聲蟲,精神繃得更緊而已。
所以,停止內耗,從停止討好別人開始。不管對方是誰,都不值得你全然地把自己活成對方想要的樣子。只有不斷地取悅自己,才能激發出生命內在的活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出其不意地領先眾人。
03
停止內耗,從學會獨處開始。
你的優秀,無須他人的證明。
墻角里的野草,只要有一線陽光,有幾許露水,依然能夠在荒蕪中 ,堅韌地生長。
在暗夜里短暫綻放的曇花,總是靜悄悄地上演著盛大的花謝花開。
如果你傾盡了全力,仍然無法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游刃有余,長袖善舞,不如別再勉強自己努力去融入各種圈子了。
當你主動選擇做一個「邊緣人」,將分內的工作完成得不著痕跡,對分外的工作,采取能推則推,能拖則拖的態度,別人也就不會再使勁往你身上「壓擔子」了。
當你開始「兩耳不聞窗外事」,對于他人的意見不作過多解讀,對人際交往不再抱有很高的期待,你會發現,少了那些「小道消息」,少了那些「品頭論足」,少了那些「相互比較」,周圍的一切變得簡單了許多。
就像給自己和嘈雜的外界裝上了一扇透明的隔音窗戶,當你駐足自己的空間,再以「觀察者」的眼光看這些人,你會發現,原來別人也和自己差不多。
那些不確定的擔心,那些過度的焦慮,其實,多半是自己不夠堅韌,不夠硬氣,不夠自信。
靜下心來,查漏補缺,取長補短,踏踏實實去提升自己,一件事一件事去完成好,你會發現,日子會過得愈發真實而篤定。
04
結束語:
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可見,自我反省很有必要,能不斷修正我們的言行,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然而,過度的自我反省,很有可能就淪為了自我消耗,這就沒有必要了。
人生短短不過數百年,不要把時間浪費在虛無的自我糾結中,想得再多都不如甩開膀子,親自去試一試。
哪怕是錯誤的決定,大不了從頭再來就是,這樣的人生,才會多一份瀟灑,少一份遺憾。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