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很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許多戰術是要反復推敲的,不僅要心中有數,還要預判出敵人的預判,所以武將和謀士相互配合,竭盡全力制定出相對完美的作戰計劃。
夷陵之戰后,劉備大敗,蜀漢的士氣受挫;然而這個時候曹魏并沒有急于攻打蜀漢,而是將兵力集中轉向東吳,曹魏集團這波操作究竟有什麼奧妙呢?
赤壁之戰后,曹操敗退回徐州,東吳失去了周瑜,中原大戰中蜀國獲利最大,向世人展示了蜀漢的實力,彷佛是真的能擔當的起興復漢室的重任;人在順境的時候難免會遭人惦記,曹魏和東吳都不愿意看到蜀漢崛起,背地里開始將矛頭對準了劉備。
曹操和孫權各懷鬼胎,東吳向曹魏稱臣肯定不是真心,但是借機讓孫權杠上關羽也能消耗蜀漢的國力;當曹操派人給關羽報信時,關羽并沒有放在心上,也正是因為他的大意,才陷入麥城之困,丟了性命,一代武圣隕落,讓不少人唏噓不已
。
好兄弟被孫權伏殺,劉備肯定不能罷休,姻親之好也挽救不了蜀、吳關系破裂;在備戰階段,曹丕和劉備先后稱帝,之后劉備親率大軍先是奪下荊州為關羽報仇,然后集中兵力對付東吳。
蜀、吳兩國大戰初期,東吳迫于蜀漢的氣勢節節敗退,孫權派人求和遭到劉備的拒絕,諸葛亮勸說無果,只能陪著主君折騰;東吳看著局勢不利,轉頭就向曹魏稱臣求援,蜀、吳相爭對于曹魏而言并沒有什麼損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曹魏一邊注意戰況,一邊厲兵秣馬。
雙方對峙了半年,蜀軍一鼓作氣沒能拿下東吳,兵士們的戰斗意志也不復從前,東吳也獲得喘息的機會;六月的江南正是酷暑難耐的季節,蜀軍的將士們對吳地的氣候難以適應,吳軍經過一番嚴密的部署后,發起一波又一波強烈的反攻。
蜀軍四散潰敗,劉備趁亂突圍,夷陵之戰蜀漢幾乎全軍覆沒,奔逃到白帝城的劉備又氣又惱,一病不起,他的生命終結在這里,蜀漢元氣大傷,自此衰敗下去。
劉備死后,蜀漢開始逐漸走下坡路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