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只過1%的生活。
白巖松在《光陰的故事》里有一段演講:
「年輕的時候,要玩命地做加法,讓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中年以后,這種狀態就要收斂起來,要做減法,重新理清自己的人生。」
人過四十,每天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疲于奔命。
如果你感覺被生活壓得難以喘息,那是在提醒你,該過遞減的生活了。
所謂遞減生活,就是為生活減負,讓內心回歸安寧。
01
物質遞減
有句話說: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并不多。
一間房就能遮風避雨,一張床就能酣然入睡,一粥一飯就能飽腹養身。
物質索求太多,反而被其所累。
有網友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經歷。
年輕的時候,她喜歡追求名牌,無論到哪里都會搜集各種大牌產品帶回家。
高檔的香水、化妝品、高跟鞋、包包,十多年時間里,她在家囤了一大堆。
後來,因為工作調動,她不得不搬到另一個城市生活。
面對一屋子的東西,她第一次感到不值:帶不走,棄之又可惜,實在是一種拖累。
她把能送的都送了人,其余的統統扔進了垃圾桶。
到了新的城市,她慢慢減少了對物質的依賴,多余的東西絕對不買。
她開始愛上了閱讀,偶爾也寫點東西,日子反倒變得更充實了。
《少即是多》里寫道:
「從物質中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正從加法時代轉向減法時代,追求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質的豐富才是幸福。」
人的心靈空間是有限的,不要被太多的物質擠占。
留下的空間越多,人生才能有更多選擇,更多可能。
日本流傳著一種叫「終活」的文化(為了迎接人生終點所進行的準備活動)。
終活文化,最先提倡的,就是對物質進行斷舍離:
40歲,開始減少各種日常用品持有物。 50歲,處理家里大型器械工具和家電,大部分的書籍、唱片、手辦等。 60歲,處理不動產。 70歲,處理掉汽車,開始依靠公共交通;處理各種收藏品。 80歲,逐步解約各類網絡的ID(注銷各種社交媒體賬號,信箱等)。
年輕時貪求物質的豐盛,但到了一定歲數,要學會給物質做減法。
人內心的空間就那麼大,裝滿了物欲,快樂和幸福就無處安放了。
02
目標遞減
巴菲特曾經為自己的私人飛行員弗林特,做過人生規劃。
他讓弗林特在一張紙上寫下25個人生目標,然后選出5個最重要的。
最后他告訴弗林特,以后要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在剩余的20個目標上投入精力,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前5個必須要完成的目標上。
曾國藩也曾說,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紛而散。
年輕時我們更傾向于做斜杠青年,尋求多方面發展。
四十歲以后,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沒有了推倒重來的底氣和勇氣。
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不如集中精力去鑿一口深井。
陳道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人生的目標,他說自己只專注于拍戲。
當時他已經入行三十年,在他這個階段的演員,很多人選擇去做導演、當制片人,甚至身兼數職。
有人找上門,請他出山做導演,都被他一一拒絕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