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四十歲以後,請過遞減的生活
2023/09/29

聰明人只過1%的生活。

白巖松在《光陰的故事》里有一段演講:

「年輕的時候,要玩命地做加法,讓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中年以后,這種狀態就要收斂起來,要做減法,重新理清自己的人生。」

人過四十,每天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疲于奔命。

如果你感覺被生活壓得難以喘息,那是在提醒你,該過遞減的生活了。

所謂遞減生活,就是為生活減負,讓內心回歸安寧。

01

物質遞減

有句話說: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并不多。

一間房就能遮風避雨,一張床就能酣然入睡,一粥一飯就能飽腹養身。

物質索求太多,反而被其所累。

有網友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經歷。

年輕的時候,她喜歡追求名牌,無論到哪里都會搜集各種大牌產品帶回家。

高檔的香水、化妝品、高跟鞋、包包,十多年時間里,她在家囤了一大堆。

後來,因為工作調動,她不得不搬到另一個城市生活。

面對一屋子的東西,她第一次感到不值:帶不走,棄之又可惜,實在是一種拖累。

她把能送的都送了人,其余的統統扔進了垃圾桶。

到了新的城市,她慢慢減少了對物質的依賴,多余的東西絕對不買。

她開始愛上了閱讀,偶爾也寫點東西,日子反倒變得更充實了。

《少即是多》里寫道:

「從物質中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正從加法時代轉向減法時代,追求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質的豐富才是幸福。」

人的心靈空間是有限的,不要被太多的物質擠占。

留下的空間越多,人生才能有更多選擇,更多可能。

日本流傳著一種叫「終活」的文化(為了迎接人生終點所進行的準備活動)。

終活文化,最先提倡的,就是對物質進行斷舍離:

40歲,開始減少各種日常用品持有物。 50歲,處理家里大型器械工具和家電,大部分的書籍、唱片、手辦等。 60歲,處理不動產。 70歲,處理掉汽車,開始依靠公共交通;處理各種收藏品。 80歲,逐步解約各類網絡的ID(注銷各種社交媒體賬號,信箱等)。

年輕時貪求物質的豐盛,但到了一定歲數,要學會給物質做減法。

人內心的空間就那麼大,裝滿了物欲,快樂和幸福就無處安放了。

02

目標遞減

巴菲特曾經為自己的私人飛行員弗林特,做過人生規劃。

他讓弗林特在一張紙上寫下25個人生目標,然后選出5個最重要的。

最后他告訴弗林特,以后要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在剩余的20個目標上投入精力,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前5個必須要完成的目標上。

曾國藩也曾說,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紛而散。

年輕時我們更傾向于做斜杠青年,尋求多方面發展。

四十歲以后,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沒有了推倒重來的底氣和勇氣。

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不如集中精力去鑿一口深井。

陳道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人生的目標,他說自己只專注于拍戲。

當時他已經入行三十年,在他這個階段的演員,很多人選擇去做導演、當制片人,甚至身兼數職。

有人找上門,請他出山做導演,都被他一一拒絕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當兒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時,不要憤怒,不要講道理,請這樣做!
2024/11/04
加繆《局外人》:世界的荒誕遠超乎你的想象,我們都是生活中的局外人
2024/02/16
盧梭《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最經典的10句話,讀完你就清醒了
2024/02/16
當你覺得心累的時候,就讀一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2024/02/16
毛姆:有趣的靈魂只能獨行,無趣的靈魂最易合群
2024/02/16
為什麼富不過三代?解讀三句古訓,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2024/02/16
曾國藩告訴你,以下4個天意,會幫你改命
2024/02/16
人品很差的人,喜歡做以下幾件事,讓人防不勝防
2024/02/16
風雨人生路,要學會自己撐傘。酸甜苦辣的滋味,自己嘗試
2024/02/16
讓自己活得漂亮的20個小習慣
2024/01/12
財運旺起來,就做6件事
2024/01/12
同事月度銷冠,老闆卻扣工資逼她辭職,事后又花5萬買她的手機號
2024/01/12
暖心小漫畫
2024/01/12
知乎高贊:15條簡潔有效的人生建議
2024/01/12
《朗讀者》金句3
2024/01/12
老闆向員工借10萬發工資,承諾月底多還2萬,次月看到工資傻了眼
2024/01/11
氣運變好的7個關鍵
2024/01/11
同事結婚給50多位員工發請柬,竟沒一人參加,隔天他就辭職了
2024/01/11
女生旺自己最簡單的方法:養磁場
2024/01/11
《朗讀者》金句2
202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