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中這樣描述夷陵之戰雙方的兵力,稱劉備統率的大軍有75萬,而東吳則派遣來抵抗劉備的大軍則是20多萬。如果我們是從《三國演義》中的數量來看,劉備損失5萬大軍,根本就不會傷筋動骨,但歷史真相并非如此。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真實記載,在夷陵之戰中,蜀漢和東吳雙方的兵力,大約都是在5萬人左右。由此可以推斷,在夷陵之戰中全軍覆沒的劉備,最多只損失了5萬兵馬。那麼問題來了,只損失5萬兵馬的蜀漢為什麼卻因此一蹶不振呢?
備稱帝后家底薄弱,一連損失上十萬大軍
別看參加夷陵之戰時才有5萬人,可以說這基本是劉備當時的全部家底。劉備為了報關羽被害之仇,幾乎是動用了全部的兵力去攻打東吳。加上只前關羽大意丟失荊州,孟達叛逃曹魏以及劉封丟失上庸等,這一系列挫敗使得劉備在稱帝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就損失兵力達5萬人馬之多,這前期損失的人馬占劉備總兵力起碼達一半左右。
到夷陵之戰后,劉備在2年之內竟然就損失了十萬人之多。
損失十萬兵馬這對于蜀漢來說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眾所周知由于戰亂,漢末人口凋敝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我們拿蜀漢政權最終滅亡時僅剩余十萬兵力來做參照,劉備在稱帝后所損失的這十萬人,對劉備的蜀漢政權來說確實是毀滅性的打擊。
蜀漢政權的荊州集團損失慘重,人才斷檔讓蜀漢陷入舉步維艱的地步
說到蜀漢政權其核心就是荊州集團,因為荊州的特色性,蜀漢政權一向都非常重視荊州。在劉備入川時,大部分跟隨進入四川,還有一部分留在荊州歸關羽調遣。在荊州被東吳所破時,除了留在荊州的除廖化、馬良成功逃回成都外,其余的要麼戰死要麼投降。
夷陵之戰的戰備階段,劉備又接連失去了張飛、黃忠兩員大將。
而在夷陵之戰中,蜀漢政權的中堅力量幾乎損失殆盡,例如吳班、張南、馮習、馬良、傅彤等均戰死沙場,而駐守江北的黃權則選擇了投降曹魏。禍不單行的是,半道歸降蜀漢政權的馬超、法正也都前后相繼去世。
劉備的去世更是讓蜀漢政權完全無法再重現輝煌
蜀漢政權到后期最缺的就是人才,但是一系列的損失造成了蜀漢政權人才的凋零。面對如此打擊,慘敗的劉備心力交瘁,深知蜀漢政權難以為繼的他,如是一病不起。劉備在一病不起后,知道自己不久將要離世,而他可以信賴之人僅剩諸葛亮一人,因此才有了對諸葛亮托孤的典故。
當劉備病重的消息一傳出,蜀漢政權內部就發生了內亂。漢嘉太守黃元一向與諸葛亮不和,因此趁機起兵叛亂,雖然最終被擒殺,但對本已虛弱的蜀漢政權來說,也是頭疼的問題。再到後來有南中豪強朱褒、高定、雍闿等人在東吳的扶持援助下起兵叛亂。
而此時劉禪剛剛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登基即位,這個時候的蜀漢政權完全還沒從夷陵之戰的慘敗中恢復元氣。三年后,蜀漢政權在諸葛亮的匡扶之下才走出夷陵之戰的陰影。于是諸葛亮才率軍南征,平定了叛亂。
終上所述,蜀漢政權在地盤上的丟失、兵力上的嚴重損失和人才缺乏,使得蜀漢政權在夷陵之戰后就徹底喪失了與魏吳兩國爭霸一統天下的可能。到最后等待蜀漢政權的只能是坐以待斃,這也是蜀漢政權成為三國中最早出局的國家,其根本原因就是劉備不顧一切的進行夷陵之戰所留下來的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