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蜀漢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個,是最沒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一方,結果諸葛亮卻屢次北伐,宣稱要王業不偏安,要逐鹿中原,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諸葛亮如此聰明,為何要執意北伐呢?
最弱小的蜀漢
事實上,一開始的劉備集團,是非常強大的,就連曹操親至,也不是劉備的對手!
當年劉備拿下益州不久,就準備出兵漢中,擴充版圖,而曹操得知劉備進攻漢中后,雖然親自前去長安壓陣,但他并未進入漢中,因為在他的印象中,劉備集團的實力并不咋樣,他們根本不可能打下漢中。結果一場定軍山之戰,直接改變了漢中之戰的局勢,此戰過后,劉備已經隱隱有了獲勝之勢!
聽聞劉備打贏了定軍山之戰,曹操迫不及待的帶領大軍進入了漢中,想要和劉備扳扳手腕,結果此時的曹操赫然發現,劉備集團的實力,已經成長到了一個非常恐怖的境地,曹操根本打不贏!最終曹操只能灰溜溜的從漢中撤退,讓劉備占領了一大批領土,直到數十年之后,曹魏才再次入主漢中!
漢中之戰,彰顯了劉備集團的超強勢力,而后的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更是把劉備集團的實力體現得淋漓盡致,以至于同為盟友的孫權,已經對劉備集團產生了畏懼之感,竟然選擇了和曹操聯手,要將劉備集團扼殺在巔峰之前!
最終,在曹操和孫權的聯合打擊下,關羽慘敗,荊州也被孫權占領,劉備集團的手中,只剩下益州和漢中了,他們和曹魏、東吳之間的實力差距太大了,明眼人都知道,蜀漢完了,根本不可能再逐鹿中原、一統天下了!然而即便如此,諸葛亮仍然數次帶領大軍北伐,這是怎麼回事呢?
北伐的真實目的
事實上,孔明北伐的真實目的,絕非匡扶漢室,而是為了下面兩個目的!
一、凝聚蜀漢人心。蜀漢的統治階級是外來勢力,這使得蜀漢的上層和益州本土人士會有很大的利益沖突,為了緩解這種矛盾,達到凝聚蜀漢人心的目的,諸葛亮不得不數次北伐,轉移蜀漢眾人的視線,引導大家多關注對外戰事,少關注內部矛盾!用今天的話來說,這便是轉移矛盾!
二、削弱曹魏國力。蜀漢和曹魏的實力差距很大,所以蜀漢不能讓曹魏和平發展,否則時間越長,兩國之間的差距越大,于是諸葛亮不得不數次北伐,騷擾曹魏,讓曹魏無法安心發展,延緩蜀漢被滅的時間!
說白了,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并非是匡扶漢室,而是延緩蜀漢滅亡的時間!出于這個目的,諸葛亮必須將北伐的烈度和頻率控制在一個度上,因為一旦超過一個限度,那麼蜀漢國內就受不了,最終很可能適得其反,蜀漢會先把自己給折騰沒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才會在臨死之前,干掉魏延!
魏延軍事能力強,諸葛亮北伐時期需要魏延幫忙作戰,所以雖然魏延高傲,得罪了不少人,但諸葛亮一直保著他。而等到諸葛亮快要去世時,他就直接把軍隊大權交給了魏延的死對頭楊儀,還不讓魏延參加臨終前的軍事會議,很明顯,諸葛亮想將魏延排除在核心圈外,不想魏延染指軍權。而諸葛亮這麼做的原因,就是擔心魏延掌握兵權后,不知節制的北伐,最終將蜀漢帶入深淵!
魏延能力強,但為人高傲,喜歡用奇謀妙計,想要一戰滅亡曹魏,比如子午谷奇謀,看起來收益很大,但其實風險也很大,不利于蜀漢發展,所以諸葛亮拒絕了子午谷奇謀,也不想讓魏延掌控蜀軍大權,于是他在臨終前把權力給了楊儀,借機除掉了魏延,為蜀漢免去了后患……
結語
說白了,魏延的死,和諸葛亮的臨終布局有很大的關系!諸葛亮就是不想魏延掌控大權,不知節制的北伐,擔心魏延將蜀漢帶入深淵,讓蜀漢提前滅亡,所以才在臨終前把蜀軍大權交給魏延的死對頭楊儀,借楊儀之手除掉魏延,為蜀漢免去后患!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