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麼一個觀點:
「我們焦慮的問題很多時候不是社會給的壓力,而是我們內心想要的太多,是自己的欲望之間產生了沖突,不能既要,又要。一旦明白這個點,就能知道自己想要的太多。」
其實,一個人焦慮的根源在于,欲望太多,能滿足的太少,在這麼一種極為強烈的落差下,自然心理就受不住了。
最后,情緒化嚴重,習慣了內耗,變得越來越頹靡,沉淪,不知何時何處是新生。
管好自己的情緒,打造良性的心態,保持足夠的輸出,我們才能通過一步步地自我強大,最終走向屬于自己的成功。
管好自己,拒絕過度共情
其實,一個人要想管好自己的前提,就是要讓自己戒掉過度共情。
你會發現,在現實生活當中,一些人的煩惱、痛苦、煎熬的根源,其實是由別人帶來的。
許多人,在毫無分辨事情的原委,便毫無原則,甚至毫無底線地幫助別人,為對方兩肋插刀的時候,非但沒有取得正向的結果,反倒自己徹頭徹尾被騙了。
現實生活有時就是這麼殘酷,有的人明明是通過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伙食費,最終被身邊所謂的朋友借去賭球了,最終自己去收債的時候,對方非但不認,還倒打一耙。
還有的人,深諳人性,喜歡打苦情牌來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同情,在得到同情的時候就耍下心機來利用對方,將人傷得遍體鱗傷。
其實,一個人越是容易陷入共情的情緒里,就越容易讓自己長時間陷入負面情緒當中而無法自拔。
無論是處理家庭關系,或是對待友情以及工作關系,自己一定要明辨是非,尤其是在自己感到難受的時候,要大膽地說不。
哪怕學會拒絕很難,但是也要大膽地嘗試,因為一個人只有學會了拒絕,才能活出真實的自己,活出屬于自己的底氣。
最終,自己足夠自信了,有底氣了,才會在不管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足夠的從容、理性、清醒。
做真實的自己
一個人,一定要做真實的自己,因為在這個世界,你首先應該取悅的人,是自己。
人最怕的,就是活成了別人眼里的樣子,看似正常,實則不真實,看似優秀,實則很叛逆。
不要嘗試做別人的開心果,因為一味地迎合別人,取悅別人,最終只會越來越將真實的自己推得更遠。
不要在任何人面前都表現得歡樂和得體,人非圣賢,都有瑕疵,你極力遮住自己的不足之處,其實在意你的人,根本不在乎,而不在乎你的人,又怎能發現你的小心思?
因此,管好自己,做好真實的自己,不用去討好不值得的人,也無需在場合里端著自己。
任何時候,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才是對自己最尊重,也是最好的。
當一個人開始敢于做真實的自己的時候,就會越來越輕松地做到遠離不靠譜的朋友、酒友、工作伙伴等等。
然后,管好自己的情緒,打造真實的人格,找到足以讓自己感到安心、舒服、愜意、放松、自得的環境。
然后,又拿出真實的自己,管好自己的心情,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