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在《人生不過如此》里說:「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與偽,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富與貧,而是如何好好地快樂度日,并從中發現生活的詩意。人到中年,面對著一眼就能看透的虛情假意,以及看不透、摸不著的微妙關系時,漸漸學會了視而不見,置身事外。在言行舉止中,更是有意無意學會了拒絕。將萬千繁雜擋在身心之外,才會發現,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有意想不到的愜意。
01關于合群:不是我不合群,而是周圍沒有適合我合的群。《菜根譚》中的有這樣一句話「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節而使人忌;無善而改人譽,不若無惡而致人毀。」意思是說,違背自己的意志去迎合別人,使人歡心,還不如保持剛直不阿的品德讓那些小人去忌恨;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善行卻接受別人的贊美,還不如沒有惡行劣跡而遭到小人的詆毀。這句話對于身處職場的中年人來說,無疑會被很多人當作「座右銘」。多少人,打拼了一二十年,從一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被熬成了棱角盡失的「工具人」,。
那些澎湃的激情,那些試圖改變周圍一切的嘗試,那些廢寢忘食、穩扎穩打創下的業績,在很多十八線小縣城,在很多裙帶關系占主導地位的小公司,都被會當作最不值錢的「理所當然」,甚至會以此成為把柄,成為領導、同事「吃軟怕硬」的借口。所以,一個有想法、有追求且從未放棄過改變自己的人,因為種種原因,卻又始終未能跳出自己所在的「小圈子」的人,便會選擇與身邊的圈子主動疏遠,將自己與領導、同事的邊界感標注得十分清晰。他們只在乎工作中盡職盡責,一切按照規章制度,分工合作,甚至自己吃點虧,多做點事情都可以,只求無愧于所領取的工資,無愧于內心對于工作的敬畏。而對于其他同事們慣用的,工作上敷衍了事、拈輕怕重,全然依靠在工作之外,一起搞「小圈子」,靠著吃飯、喝酒、打牌等來聯絡感情,并將這種私人關系搬遷之工作,堂而皇之地「撂挑子」行為,他們不僅不屑一顧,還有一種深深的厭惡。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和對事業的認知,與周圍「混日子」的人有著天壤之別。不合群其實是對自我生命和自我價值的尊重。并以此為指引,持續自律、自省,在日積月累的自我修行中,終將愈發靠近自己所仰慕的群體,成為其中的一員。
02關于待人:我本善良,亦將善良付予同樣善良的人。不知從何時開始,很多中年人變得「冷酷無情」。比如,習慣于見人就主動打招呼的人,卻會在別人主動搭訕時裝作「沒看見」,或者只用「呵呵」應付了事。甚至寧可給周圍的人留下「難以親近」的印象,也要始終保持「生人勿近」的姿態。這背后的真實原因是,他早已經看透了對方隱藏至深的惡意。如同單位里一位女同事,每次去食堂用餐,總忘不了和廚師夫婦閑聊幾句,對他們噓寒問暖,還會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