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人統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權。在明亡后,很多漢人決定移居海外,或者隱遁深山,因為他們不愿意接受關外滿清異族的統治。
而在明朝滅亡后的379年,仍有16萬人自稱是明朝的遺民,他們還會在崇禎皇帝忌日那天集體痛哭,以表哀思。
自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之日起,民間就出現了一批又一批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革命者,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終結異族的統治,拯救中華的正統。
但是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還有其他的由漢人皇帝建立起的江山,為什麼這些革命者不以他們的王朝為由去反對異族政權呢?這就要說到明朝在歷代王朝中的獨特性地位了。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在推翻元朝政權后建立的明朝,而元朝與清朝一樣,也是由異族創建的王朝。
所以,在百姓的心中,明朝是將華夏中原從異族的手中奪回來了一個政權,它重新恢復了華夏秩序。
因而,明朝就變成了一個象征著華夏正統的符號一樣,這也是為什麼當年日本對清朝發動甲午海戰的時候也用了「反清復明」的名義,日本侵略者想以此偽裝成,從滿清手中解放中華的「拯救者」。
正是由于明朝在華夏歷史中占據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因此在明朝滅亡后的379年,仍有人會自稱是大明遺民。那這些遺民與明朝真的有關系嗎?他們現在又身居何方呢?
首先,他們是真正的明朝遺民,但卻不生活在中國,而是定居在了朝鮮。
有史學家曾對明王朝的遺民做過統計調查,發現他們要麼是遠避朝鮮尋求救國之道,要麼是隱遁山林從此不出。
這些遺民為何會去往朝鮮呢?這還要從壬辰倭亂和甲申之變兩場戰爭開始講起。
公元1592年,此時正值萬歷皇帝統治時期。時任日本大名的豐臣秀吉對朝鮮的釜山發動了一場戰爭,史稱「壬辰倭亂」。
日本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攻陷了朝鮮三處重要的城池,也就是史書中寫道的「三都守失,八道瓦解」。
朝鮮統治者自知不敵日本,為了拯救危在旦夕的王朝,就向明朝發出了「求救信號」。
朝鮮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這個國家自從朱元璋建國后,就自愿臣服于大明的統治之下,與明朝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系往來。
然而,明朝文武百官卻認為朝鮮的求救是一種陰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