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多年,你存下錢了嗎?
這句話簡直是靈魂拷問。
想想我們的父輩,工資不高,真到兒女打算購房時,總能拿出一筆與收入明顯不符,讓人大吃一驚的款項來。
再反觀月薪上萬幾萬十幾萬的我們,好好摸摸良心說,你的存款余額和月薪相稱嗎?
或許,只能露出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了。
存錢這件事,說難是真難,說簡單也是真簡單。
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受困于物質本身,而是受困于思維的局限。
今天我們解讀《好好賺錢》,來看看理財投資中的認知邏輯,如何讓你擺脫存不下錢的窘境。
作者簡七在文章開頭就說:「投資的本質是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變現。」
獵豹CEO傅盛說:「認知,幾乎是人與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
認知這件事,和我們存錢,有什麼關系呢?
存錢的三種常見認知誤區:
1.高收入就能存下錢
你是否曾想過,「只要我多賺點,工資再高點,就能存下錢了。」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讀者迪娜,地標北京,年薪35萬,在2年花掉大部分工資,她安慰自己說,等我熬到了領導的歲數,就能存下錢了。
直到,她撞見,她那出入開豪車,名牌包包不重樣,年薪超百萬的領導,被房東臨時退租,不得不把幾大箱行李拖到辦公室,兩人尷尬對視。
那一刻,她的夢碎了。
原來,竟然不是工資高,就能存下錢。
認為高工資就能存下錢,這就是明顯的錯誤認知。
再高的工資,也抵不過揮金如土的高消費,即便不坐吃,也會山空。
高工資只是賺錢的能力強,而是否有錢,與儲蓄和投資也有很大的關系,只有做好,賺錢,存錢,投資,這三個環節,才有可能存下錢。
2.內心對錢有不正確的看法
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小時候并沒有機會接受專門的財務訓練。
我們對錢的認知,來源于原生家庭。
而父母對金錢的看法很多是錯誤的。
比如,你是否聽說以下說法:
「我很窮,但是我很快樂」。
「有錢人都是壞人,靠剝削別人發財」。
「男人有錢就變壞」。
「這輩子我是沒有發財的命了」。
「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賺到錢」。
看,你可能在無意中,對錢有過許多的排斥與偏見,而你卻絲毫未曾察覺。
我們需要幫自己建立正確的認知,錢與好人壞人沒有關聯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