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于1973年10月6日,結束于25日、歷時19天,亦稱「十月戰爭」。穆斯林和猶太教徒分別按照各自的宗教歷法稱其為「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
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所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較量。
第四次中東戰爭是以巴勒斯坦問題為核心的阿以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前三次特別是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必然延伸。
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慘敗、激發了阿拉伯世界的民族義憤,也增強了阿拉伯各國的團結。
埃及總統納賽爾宣稱:「用武力奪走的,必須要用武力奪回。」
戰爭一結束,埃、敘、約三國就開始重整軍隊,大量購置軍火,并著手籌劃以「雪恥」和「收復失地」為目標的第四次中東戰爭。
它們的行動得到了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13個阿拉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喀土穆會議制定了不承認以色列、不與以色列直接談判、不與以色列締結和平條約的方針,即後來人們所說的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的「三不」方針,顯示了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的同仇敵愾。
在阿拉伯國家積極開展新一輪反以斗爭的同時,以色列占領區的巴勒斯坦人民武裝力量也進一步壯大。
第三次中東戰爭后,除了以阿拉法特為首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簡稱「法塔赫」)繼續堅持武裝斗爭外,又相繼出現了一批新的游擊隊組織,如: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簡稱:「人陣」)、解放巴勒斯坦民主人民陣線(簡稱「民陣」)、人民解放戰爭先鋒隊(簡稱「閃電」)、阿拉伯解放陣線等。
有九個游擊隊組織于1968年1月成立了「聯合軍事委員會」,統一協調武裝斗爭。其中「法塔赫」的實力最強,從事武裝斗爭的規模也最大。
以色列在1967年「六五」戰爭后雖陶醉于勝利之中,但在阿拉伯國家的政治團結和軍事力量不斷增強的情況下,也不敢掉以輕心。
它繼續擴軍備戰,并不斷發起新的軍事挑釁行動,力求進一步削弱阿拉伯國家的經濟軍事實力,鞏固自己的勝利成果,永久占領新侵吞的阿拉伯領土。
其重大措施之一,是耗資2.38億美元沿蘇伊士運河東岸修建了一條,以當時以軍參謀長名字命名的「巴列夫防線」。
該防線長達160余公里,由一系列鋼筋水泥灌筑的地堡接連而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