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
因果循環,自古皆然…
《易經》包羅萬象、涵蓋萬有,素有「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之說。被譽為「群經之首」。其智慧廣博、精妙無盡,讀懂這四條,即可讓我們受益無窮。
貪多必敗,見好就收的思維
《周易》象曰:「肥遁,無不利;無所疑也。」
象辭說:飛快隱遁而沒有不利,是因為無所顧慮、猶疑。
在該隱退的時候,毅然退避,往往能夠得到最大的好處。這是最明智的選擇,所以無所不利。對此,不該有任何懷疑和猶豫。
用于經商,是要注意見好就收,不宜過貪。在眾多的競利亂象中,保持一定的清醒。拿到自己應得的,不必與別人比得失,勇于取舍,反而有可能收獲最豐。
用于做人,記得有風不要駛盡帆。在得意時,不忘福禍相依的的古訓,及時收斂、謙卑低調。
在高位時,最易招小人忌恨。修身養德,就成了保命之本。最高明的,是找準時機,盡快身退。
就如古代名士歸隱,耽于山林之樂,卻也關注國計民生。既能為問賢的君王,微言大義,又能避開當權的小人,從而明哲保身。是高飛遠引、急流勇退之意。
盛極而衰,否極泰來;因果循環,自古皆然。
這其實是一個自然規律,看穿這些,也就讀懂了「肥遁」。
洞悉這個智慧,商人會在利潤最豐厚時收手;君子會逃離小人羅織的網,可以重創一番新天地。這就是遁退的最佳境界。
內心同化外部力量的思維
《周易·系辭·上傳》說:「樂天知命,故無尤。」樂觀地對待自然趨勢,知道命運不可更改,所以就沒有憂愁苦悶。天地萬物,自有其運行法則。是天道、也是自然。依照天道自然,來進行自我修養,就是最正確的修行。而修行的根本,在于修心。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與物本是同體,雙方沒有可能獨立存在。例如,下雨這個天象。對于花草樹木,就是滋養和澆灌,是生長的必須條件。而對于沒有雨傘的趕路人,無異于一場煩惱,甚至可能會因此而生病。因此,萬事并不來源于事物本身,而來源于觀察者的意識印跡。即觀察者,決定結果。物本身是空性,是我們內在的意識投射。所以積極樂觀的人,看到的,到處是鮮花和美景。而負面的人,看到的多是污糟和亂象。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