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之謀是漢武帝征伐匈奴的第一次重大戰役,為此他準備了一年有余,征調了30萬大軍,結果卻讓人相當失望,漢軍竹籃打水一場空,連匈奴人的毛都沒摸到。
《史記》說,戰役的失敗是因為匈奴從武州尉史的嘴里提前撬出了漢軍的作戰計劃,導致匈奴及時撤退。但漢軍失敗的原因真就這麼簡單嗎?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韓安國領銜群臣否決王恢對匈奴開戰的提議,展示了漢廷中主和派大臣的強勢,甚至連孝武帝本人也不得不在戰與和的選擇上對他們做出暫時的妥協。既然有人反對,就得想辦法創造條件去說服他們。正巧在這個時候,一個名叫聶翁壹的邊民通過王恢向孝武帝獻計:
「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
——《史記·韓長孺列傳》
于是孝武帝便秘密指派聶翁壹為間諜,滲透進匈奴內部,設法取得軍臣單于的信任。
聶翁壹誆騙單于說自己能潛入馬邑,斬其令丞,與匈奴里應外合,洗劫城中財物。軍臣單于對此表示了首肯。當聶翁壹把這個消息傳回漢朝,辛苦經營了一年的孝武帝終于找到匈奴人背棄和親的「鐵證」。
于是乎,他不再掩飾自己渴望對匈開戰的態度,向朝廷公卿發下明詔說:
「朕飾子女以配單于,金幣文繡賂之甚厚,單于待命加嫚,侵盜亡已。邊境被害,朕甚閔之。今欲舉兵攻之,何如?」
——《漢書·武帝紀》
需要在此特別說明的是,對馬邑之謀從醞釀到出台的全過程,班固在《漢書》中做出了與上文不同的描述。班固認為上面這份征詢羣臣意見的明詔,其頒布時間在聶翁壹潛入匈奴之前。換言之,一收到聶翁壹的獻策,武帝便先詔公卿舉行了廷議。廷議上,因為王恢的主戰意見壓倒了主和派的韓安國,聶翁壹才得以間諜的身份潛入匈奴。
但是這個事件敘述,我私意以為是靠不住的,它有這樣幾個疑點:
其一,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明確記載,孝武帝即位之初,「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
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班固撰寫《漢書·匈奴傳》的時候將這段文字原樣謄入,說明他也認同下述事實:建元年間,漢、匈邦交藉由和親而更趨融洽,雙方并未發生大規模的邊境沖突。
可孝武帝在本次明詔中卻說「單于待命加嫚,侵盜亡已」,除開軍臣單于有意入侵馬邑這件事兒,史籍中再找不到所謂「侵盜」還能指向別的什麼事件。既然明詔中公開譴責了匈奴的「罪行」,那孝武帝必然已經得到了匈奴即將南下馬邑的準確情報,而這個情報只能是由間諜聶翁壹傳回的,據此推論,聶翁壹潛入匈奴的時間不可能晚于廷議詔書的頒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