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708-764年),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父親李楷洛曾任左羽林將軍,朔方節度副使。出生于將帥之家的李光弼,自幼聰明好學,文武皆備。從軍后,以善于謀劃、用兵有方、作戰勇敢著稱,堪稱中唐一代名將。
天寶十四年(755年)唐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時任皇帝唐玄宗調集各路兵馬去征討。李光弼擔任河北、山東地區的軍事總管。
756年,叛將史思明、蔡希德等率十余萬人馬圍攻太原。當時李光弼所轄的主力部隊都去了朔方前線,手下只有臨時調集的不足萬人的老弱兵將。他親自率領部下們作戰前準備。挖掘護城壕,還制作了幾十萬塊磚坯運進城。當時大家都不知道這些磚坯用來干什麼。過了沒多久大家就知道了。敵人到后就從城外開始攻城。每次戰斗對城墻的損壞很大。那里壞了李光弼就及時安排人修補那里,確保了城墻的完好。敵軍圍攻太原一個多月都沒將城攻下。
為了彌補兵力的不足,李光弼開動腦筋想辦法,在城中張榜招聘能工巧匠,用優厚的待遇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其中有三個人擅長挖地道,李光弼就重用他們開展地道戰。
李光弼招聘來的能工巧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制作出了強弩和能發射石頭的大炮。每當敵人攻城時,就使用它們迎戰。這些武器威力大喲,據說20%-30%的敵軍就是被這些武器打死打傷的。
太原城里的軍民都十分佩服李光弼的聰明和勤奮,從而進一步鼓舞了士氣。過了一些日子,地道挖到了敵人軍營下面,先用木棒支撐著。李光弼心生一計,派人給敵營送信,說城里的糧食吃完了,堅持不下去了,準備投降。敵人信以為真。
到了約定的日子,李光弼派副將帶幾千人出城,完全像投降的樣子。剛接近敵軍營時,營地內開始地陷——地道中的支撐木棒被抽走了。營地內的敵兵頓時一片混亂。李光弼帶著敢死隊趁機出擊,與先出城的將士一起殺向敵營。敵軍四散逃命。不少老百姓出來協助官軍追殺敵人。
這一仗殺敵七萬余名,繳獲了大量武器和軍用品。從圍城之日算起到,歷時五十多天,李光弼一直住在城東的指揮部里,多次路過家門從沒進去一次。時任皇帝唐肅宗下詔嘉獎李光弼,授司空兼兵部尚書、晉封魏國公,食邑八百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