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3月,年邁的平南王尚可喜上奏請歸遼東安度晚年,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康熙召集大臣商議如何處置這件事,許多大臣認為尚之信囂張跋扈,如果繼續擁兵鎮守廣東,會對朝廷不利,因此康熙帝做出了盡撤全藩的決定。
康熙帝畫像
平西王吳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得知情況后,心里清楚康熙帝遲早要對他們下手,就在同年7月份先后奏請撤兵,以此來試探清廷。康熙看到奏折后大喜,就下令讓三藩撤還到山海關外。
吳三桂和耿精忠疏請移藩,只不過是迫于形勢,同時也是在試探清廷。康熙帝的撤藩命令一下來,就讓吳三桂愕然失望,他多麼想清廷挽留他繼續鎮守云南,如同明代的沐英世代鎮守云南一樣。
吳三桂在失望的情緒下,開始與部下心腹密謀策劃,在部署兵馬,只允許郵件進不許出,并與其他省份的舊部聯絡,同時聯絡另外兩藩準備一起叛亂。
1673年11月,吳三桂起兵反清,誅殺云南巡撫朱國治,發布檄文,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吳三桂起兵后,平南、靖南二藩以及各地故舊將吏影響。「三藩之亂」開始后,吳三桂等人控制了云南、貴州、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陜西、湖北、河南等大部分地區。
吳三桂出巡圖
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前期以吳三桂振臂一呼,天下響應開局,但最后卻以「三藩」被滅的結局。吳三桂一手好牌卻打得稀巴爛,這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①:沒有戰略眼光
吳三桂在起兵之初,他認為自己軍隊的戰斗力要遠勝八旗軍隊,同時還在爭取廣大漢族士民的支持,就指揮才能來說,年輕的康熙帝絕對不是他的對手。
吳三桂兵力強盛,起兵后很快就拿下了許多地方,但他并不具戰略眼光。吳三桂起兵之后,并沒有「快速渡江,揮師北上」的決心,也沒有占據金陵、荊州、漢中等重要城市的決策,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去爭奪一些戰略價值并不高的城鎮。
吳三桂劇照
吳三桂貽誤了戰機,從而給清廷政府從容布置反擊贏得了時間。如果吳三桂快速揮師北上,占領金陵等要道,以「扼長江,絕南北通道」的優勢,并建立鞏固的后方,那麼他或許能逐步蠶食清廷版圖。
②:吳三桂發出的「反清復明」口號失效
吳三桂起兵造反最大的理由就是「反清復明」,但是他的真面目只不過是想自己過得好而已,至于其他的都不是事,他那反反復復的態度讓人看穿了。
吳三桂起兵時,清兵已經入關30年,這時候的民族矛盾已經從主要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