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北大教授的話,闡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吃苦:
「在很多人眼里,吃苦就是賣力,吃苦就是熬夜,吃苦就是不怕勞累,其實這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吃苦。
一個人能為了自己的目標,把時間和精力都聚焦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敢于丟棄所有讓自己舒服和快樂的東西,然后一干到底,這才是真正的吃苦。」
人生在世,不主動努力,就要被動承受生活的重擊;不主動吃苦,就要被動承受來自生活的苦。
吃苦,對普通人來說是消耗,對成功者來說則是收獲。
能吃這四種苦的人,不會一直窮下去。
吃夠思考的苦,打破認知
養成思考的好習慣,是一個人前進的第一步。
思考,不僅能讓人看清事物的本質,也能讓人提高自我的認知。
知乎網友@紫羅蘭,曾講述了自己的朋友葉娜的故事。
葉娜本科畢業后,留在一線城市工作,工資一個月才四五千。
她每天辛苦打拼,可是除去開銷后,所剩寥寥無幾。
生活讓她看不到光亮,她整天焦慮著:如何提升工作技能?怎樣才能在一線城市站穩腳跟?
經過認真的思考,她發現自己不過是重復性忙碌,所負責的工作含金量并不高。
來源:全景視覺
對現狀有了明確的認識后,她對未來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規劃。
後來,她憑借持續的努力,考上了重點大學的研究生,重返校園。
碩士畢業后,她通過校招入職了一家知名企業,月薪過萬。
米蘭·昆德拉曾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生活中有很多人陷入重復勞動,看起來很能吃苦,收效卻甚微。
只有善于思考總結,才能跳出固有的牢籠,避免做無意義的努力。
要知道,不吃腦力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長期不動腦的人,很容易在迷茫和內耗中迷失自我。
吃夠自律的苦,免遭平庸
人生最大的奇跡,是長期主義。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從天而降的運氣,只有不為人知的努力,你所看到的成功背后,都是別人日復一日的堅持。
哲學家康德,在生活中極其自律。
他曾說:「你的生命如何,是由自己來決定的。
」
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套作息表,細化到起床、吃飯、寫作和散步的具體時間點,并且嚴格執行。
多年來,他像機器一樣精確運轉,從不更改。
每天上午的9:00-12:45,是他給自己安排的寫作時間,他會將任務安排得滿滿當當,從不耽誤。
這種苦行僧般的自律,讓他的三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得以順利完成。
康德嚴格的時間管理,在他居住的小城柯尼斯堡,幾乎人人知曉。
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康德會準時在下午3:30出門散步,只要他一走出家門,周圍的鄰居就會校對時間。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