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明朝初年明軍的戰斗力,與歷史上各個時期對比都毫不遜色,戰力超強,武器一流的精銳明朝中央軍,是經歷過戰火檢驗過的強大軍隊,然后再歷史上,卻在」削藩「戰役中被藩王朱棣一挫再挫,最終使得乾坤易主,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燕王朱棣的一手促就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是因為明代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削藩」,引發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的一場戰爭。這場持續了4的戰爭,從公元1399年一直打到了公元1402年。這場戰爭初期,燕王朱棣完全處于劣勢,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北平附近進行防御作戰。而掌握朝廷中樞的建文帝不僅可以從全國調配軍隊,還可以從容為大軍籌措軍餉。
所以,公元1399年燕王發動靖難之役時,雖然號稱「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但是沒有獲得諸王的支持,反而等來了老將耿炳文的13萬大軍。17歲就出鎮北平的燕王朱棣,在邊塞多次與北方的蒙古進行作戰,早就「屢帥諸將出征」,并在征戰中獲得「節制沿邊士馬」的特權。
也就是說,「北平都指揮司衛所士卒十萬五千六百余人」,其實早就成為燕王朱棣的部下。
于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不久,兵不血刃的獲得了10萬大軍,而整個北平沿線各衛只有少數一些進行了抵抗。在獲得充足的軍隊之后,朱棣先是在真定之戰中擊敗了老將耿炳文的13萬大軍,又在北平城下擊潰了曹國公李景隆率領的50萬大軍。
燕王朱棣雖然連續取勝,但是依然無法擺脫戰略防御的地位,損兵折將的建文帝,則將最后一支可以集結的60萬大軍投入到了討伐朱棣的戰場。讓人驚奇的是,那個剛剛在北平城下被燕軍打得丟盔棄甲,只身狂奔逃到德州的曹國公李景隆,卻再次成為這支大軍的統帥。
李景隆雖然不濟,但是60萬朝廷大軍是實打實的,更何況這支大軍中還有屢次擊敗朱棣的名將平安等人。
所以,當公元1400年,李景隆率領60萬大軍,從德州北上進抵白河溝之時。朱棣不敢有絲毫怠慢,幾乎是帶領全部兵馬南下應敵,一場決定建文帝與朱棣命運的決戰也悄悄地拉開了帷幕。
朱棣大軍自北向南沿蘇家橋一線向白河溝進發,明軍大將平安已經悄然將上萬大軍埋伏在了河道附近。當朱棣的大軍進抵白河溝之時,伏兵四起,雙方陷入開始混戰,絞殺在一起打了一個難解難分。關鍵時刻,朱棣采用誘敵之計,以百騎前,佯裝逃跑,不知是計的平安立即進行追擊,結果遭到燕軍的反擊不得不敗退。
想要趁勝追擊的朱棣,立即向李景隆的主力發起兩個攻擊,但是,李景隆穩扎穩打,讓燕軍討不到絲毫便宜。雖然朱棣孤身涉險,但是朱棣依然自信滿滿地對部下宣稱,第二天必勝!于是,第二天雙方再次拉開陣勢進行大戰,與第一日明軍還有些畏手畏腳不同,此次大戰南軍已經開始仰仗著兵力優勢,向燕軍發起了攻擊。
平安連續擊敗了燕軍兩員大將蔣房寬和陳亨,朱棣看到局勢不利,自帥精騎橫擊之,先斬了明軍大將瞿能父子,同時下令中軍發起攻擊,自己則向明軍左翼進行攻擊。卻不想景隆令旗一揮,明軍繞出王后,對朱棣進行了反包圍。陷入包圍的朱棣不得不「親冒石矢力戰」,但是依然無法阻止明軍的攻擊。
結果,朱棣三易馬,矢盡劍折,只能向河堤附近退卻,到了河堤朱棣用馬鞭向堤下揮動似乎是在召喚下面埋伏的人馬,于是,李景隆不敢繼續發動進攻。
利用這個短暫的空隙,朱棣的兒子朱高煦率領精騎數千沖入陣中,將朱棣救了下來。朱棣雖然暫時安全了,為了鼓舞士氣,朱棣高呼「吾不進,敵不退,有戰耳」,再度帶領人馬進行沖殺。
歷史充滿了偶然性,就在朱棣竭力死戰之際,突然刮起了一陣大風讓明軍將士無法睜眼,李景隆的帥旗也被大風刮斷。就在明軍因為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的時候,朱棣立即下令燕軍乘風縱火奮」,那個曾在北平城下拋棄大軍獨自逃生的李景隆,再次跑路。主帥逃跑,60萬明軍立即作鳥獸散,燕軍乘勝追擊,明軍被斬首數萬溺死者十余萬人。
此戰之后,明軍的有生力量幾乎被全殲,「靖難之役」的攻守之勢發生了逆轉。雖然,明軍還是在多次小規模戰役中獲勝,但是再也無力阻止朱棣向南京的建文帝朝廷發起持續不斷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