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8年正月,江西總兵金聲桓起兵反清,一時間群起響應,軍隊很快就發展到了二十余萬,江西大部分地區都重新投向南明。不久后,廣東的李成棟也起兵反正。然而,金聲桓卻未能對清朝的統治造成太大的影響。僅過了一年的時間,金聲桓就丟掉了全部地盤,本人也被迫自盡。那麼,金聲桓為何會失敗呢?
一、風起云涌
金聲桓在起兵后,派王得仁領兵攻打九江。結果清朝九江總兵冷允登開城響應,知府吳士奇投降,于是王得仁趁機占領了湖口、彭澤。與此同時,王得仁部下的一支軍隊直抵蘄州城下,他們雖然沒有攻占此城,但占領了黃梅、廣濟等縣,還派設了文武官員。安徽境內部分州縣情況也很類似,「江西金聲桓來歸,九江以東,望風趨附」
此時,幕客胡澹提出了偷襲南京的建議,「乘破竹之勢,以清兵旗號服色順流而下,揚言章撫院請救者,江南必開門納君,其將吏文武可以立擒。遂更旗幟,播年號,祭告陵寢,騰檄山東,中原必聞風響應,大河南北,西及山、陜,其誰得而為清有也?」這是一個正確的建議,然而目光短淺的金聲桓卻并未采,斷送了大好時機。
二、圍攻贛州
對于下一步的戰略方向,金聲桓曾經開會討論此事,人們普遍認為攻打南京上策,「西取武漢,連衡鄖襄,與湖南何氏鼎足相投,此為中策」,「攻城破邑,所過不留,重為流寇,此出下策」。然而,金聲桓沒有采納上面的任何一策,而是被了黃人龍忽悠了。黃人龍認為,「三策皆非也,不聞寧王(朱宸濠)之事乎?」他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建議金聲桓攻打贛州!
三月十六日,金聲桓親領大軍「二十余萬水陸并進,直犯贛界」。此時,贛州城內的清軍只有七千人,雙方的力量懸殊,但是贛州三面臨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雙方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到了閏四月,王得仁又帶領十余萬來援。他們雖然將贛州團團包圍,但卻始終無法破城,曠日持久的圍城戰對金聲桓、王得仁非常不利。
三、決戰南昌
就在金聲桓頓兵于贛州城下之時,清朝的征南大將軍譚泰已率大軍迫近江西。五月初一,清朝兩廣援剿副總兵楊捷不費吹灰之力占領九江,六天后,清軍前鋒進入南昌府境內。金聲桓、王得仁聞訊被迫撤兵,期間遭到清軍的追擊,損失慘重。回到南昌后,他們又被清軍擊敗,被迫退守城內,南昌陷入了清軍的包圍。
南昌之戰打得非常激烈,金聲桓、王得仁多次率軍出城反擊,給清軍造成了不少損失,但這種戰術的小勝根本無法扭轉戰局。
經過長期的圍困,城內彈盡糧絕,已經無法再堅持。1649年正月十九,清軍攻破南昌,金聲桓身中兩箭,投水自盡,王得仁則被擒殺。可以說,戰略決策上的錯誤導致了最終的慘敗。
參考資料:《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