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楊絳先生離世,享年105歲。
她在離世之前,曾親手燒毀了自己全部的日記和親友的信件,留給世人一片空白。
知名編輯周絢隆對此評價道:「楊先生一輩子活得明明白白,走得也干干凈凈。」
縱觀楊絳先生的一生,艱難常有,卻未見一絲抱怨;委屈常伴,也未有一句辯駁。
她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透明人」,用旁觀者的眼光看待一切世事。
臨走前,她特意把自己的人間戰場打掃干凈,用無聲的行為告訴我們:
沉默,才是一個人最大的體面。
1
遇困苦,不訴苦
楊絳先生在96歲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
「在這物欲橫流的世間,人活一世實在夠苦。」
但轉念一想,她又很快釋懷:
「每個人都有一段特別艱難的時光,不必害怕。日升月落,總有黎明。」
人這一生,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苦海中泅渡。
張開嘴抱怨,只會讓自己嗆水;緊閉嘴巴往前游,才是到達彼岸最好的方式。
1966年,楊絳進入了漫長的低谷期。
她成了被批斗者,掛著牌子游街示眾;因為不屈服的態度,還被剪了陰陽頭。
沒過多久,又被下放到農村掃廁所、住茅屋、睡冷炕。
在當時,同期的文人要麼整天唉聲嘆氣,哭訴自己的不幸,要麼獨自黯然神傷,夜里偷偷抹淚。
唯獨楊絳,從沒有愁眉苦臉,每天穿上干凈的衣服,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
她用沉默對抗不公,用樂觀迎接挑戰,將自己活成了苦難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被批斗時,她認真寫好胸前掛的牌子,還與丈夫戲稱是「愛麗絲夢游奇境」;
剃陰陽頭時,她面色如常地走回家,還說「終于不用再羨慕弟弟的光頭了」;
干臟活時,她把廁所掃得一塵不染,心想「正好可以享受自由,看書和學習」。
她把所有遭遇當作是奇妙的體驗,在回憶錄中給那段烏云遮天的歲月鑲上了金邊。
作家黎戈這樣評價她:
我看到了她身上「過去的品質」,一種啞光卻不喑啞,低調卻不哽咽,酌香卻不刺鼻的品質,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磨。
人這一生,會遭遇無數的不幸與困境,更有避無可避的變故和遺憾。
抱怨訴苦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容易讓別人厭煩遠離。
就像余華筆下的許玉蘭,因不滿現狀而滿口怨言,只得到旁人的冷眼與嘲笑;
更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逢人便訴說自己的遭遇,最后在孤獨中潦倒離世。
比爾·蓋茨曾說:「人生是不公平的,習慣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不要抱怨。」
在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和皎潔。
認清了世事無常,明白了喧囂無用,你便不會再選擇張揚。
收起抱怨的欲望,在沉默中悲喜自渡,你的不易,無需對任何人講。
當你學會了沉默,你就能夠過體面地過好每一種生活。
2
再疲憊,不責備
《曾國藩家書》中記載過這樣一件事。
曾國藩有一位好友鄭小珊,兩人同為京官,又是老鄉,來往十分密切。
有一次,曾國藩的父親做壽,鄭小珊應邀來家里做客。
曾國藩為了籌備宴會忙上忙下,還要抽空接待賓客,一時間勞力費神,心中急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