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11月底,雨花台會戰以太平軍的失利而告終。洪秀全為了挽回敗局,決定遣軍挺進清軍內線運動,命令李秀成渡江執行「進北攻南」的戰略計劃。
其意圖是:由李秀成率部北上,進兵皖北,然后與扶王陳得才部會合,并圖湖北,以吸引曾國荃部往援,從而達到天京解圍的目的。
這一計劃實際是第三次襲用「圍魏救趙」的老譜。
不得不說,這一計劃是一個失策。「圍魏救趙」成功的基本條件是「攻敵之必救」。
李秀成奔襲杭州而破江南大營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浙江是江南大營糧餉的主要供給地,和春不得不分兵救援。但此時情況與1860年李秀成出奇兵突襲杭州迥然不同。
湘軍餉源主要出于湘、粵、贛、皖數省。曾國藩至交湖北巡撫胡林翼已死,湖北對于湘軍關系較輕,因此太平軍攻鄂不足以制湘軍死命,「攻鄂」能否迫使曾國荃撤天京之圍是大有疑問的。
看來,在雨花台會戰后,太平軍的較好選擇是:
稍作休整,運儲、備足軍需,再與曾國荃圍師決戰,并搗其糧道,殲擊或逐走曾國荃部不是沒有可能的。
在雨花台會戰中,太平軍傷亡不過六、七千人,而湘軍也傷亡了五千多人,曾國荃部孤軍深入天京城下,先是犯了兵家大忌。
若李秀成十幾萬大軍整軍再戰,曾國荃三、四萬大軍豈能經得起持久的消耗,雨花台會戰接近尾聲時,曾國藩曾告誡乃弟說:
「弟之驟進,余之調度,皆輕敵而不能精審,此次經一番大驚恐,長一分大閱歷,如忠侍等酋解圍而去,弟當乘勢退兵」。
主張撤圍緩攻,避免再次決戰。這從反面證實,李秀成若能再次發動會戰,將處于有利的軍事地位。
但是,天王計不及此,竟命令李秀成北渡攻鄂。李秀成焦慮蘇州危局,不愿意實施這一計劃,但軍令難違,「飭我進兵北行,不得不由」。
1862年12月初,李秀成先派章王林紹璋,對王洪春元、納王郜永寬等率部過九洑州,一面圍李世忠軍營,一面晝夜沖過浦口、江浦,自己準備率主力跟上。
正在這時,李秀成得悉常熟守將有投敵企圖,即匆匆東返。至1863年3月率后續部隊渡江北進。
曾國藩對太平軍的軍事意圖洞若觀火,他說:
「忠酋往年以偏師破浙江,分官軍之勢,而以全力攻撲金陵老營。此次或以攻竄和、含、巢、廬,仿往年破浙之故智,而全力再攻營(指雨花台湘軍)與金柱」。
隨后,曾國藩親自從安慶到天京前線視察軍情,采取兩項對策:
一是命皖北各地守軍固守頑抗,同時派遣部隊進援皖北,對太平軍實行圍追堵截;二是推行堅壁清野,使太平軍「行無民之境,猶魚行無水之地;賊居不耕之鄉,猶鳥居無木之山:實處必窮之道,豈有能久之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