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魁》駝隊一個行程6600里,走多少天?慢運和急運每天走多少里?一文了解
駝隊的起運方式,分為慢運和急運兩種。
一、慢運
從張家口和歸化城前往外蒙古的漫長行程,每年可以組織春、秋兩季大運和清明、立冬前后的兩次小運。
大運叫「走運」,小運叫「起房」,其中又以處暑之后到冬至之前這段持續三個多月的秋冬大運為最盛。
在這段時間內,駱駝剛結束換毛,精力狀態最好;牧草在秋后逐漸變黃干枯,但只要還沒下大雪,就不會被積雪壓倒漚爛,堪稱優質天然飼料。
這時的草原上風吹草擺金浪搖曳,是全年最舒爽宜人的時節。
駝隊出發前,由經驗豐富的老把式師傅仔細檢查健康狀況,視每峰駱駝體質,負載二百到二百四十斤,每天趕路六十到八十里。
這僅是一個標準值,可以上下浮動,比如說負載增加到三百斤,同時行程減少到五十里;或者由駱駝把式視情況而定,若秋高氣爽,沿途水足草好,可以酌情增加每日行程。
大運駝隊整裝出發,一路到底,中間不再倒換。
1871年8月至次年1月,英國探險隊地理學家奈伊·伊萊亞斯通過實地勘測,將清朝旅蒙晉商駝隊慢運的行程日期做詳細記錄,刊發在1873年的《地理學雜志》當中:
北京至歸化城,十二天;歸化城至塞爾烏蘇,二十八天;塞爾烏蘇至甕金河,九天;翁金河至烏里雅蘇台,二十七天;烏里雅蘇台至科布多,十五天,總計七十九天(不包括北京到歸化城的日程)。
歸化城到科布多的總路程約為六千六百里,駝隊秋冬大運七十九天即告完成,平均每天八十三點五里,這是優先側重成本和效率,其次兼顧速度的運輸方式。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伊萊亞斯所在駝隊的負載要比運貨負載略少;經過陰山山脈后,在繼續通往塞爾烏蘇的「黑風區」中曾遭遇惡劣風暴天氣,為防止失散,駝隊一度于原地待命,等待天氣轉好,這是造成歸化城至塞爾烏蘇路段不長,時間卻長達二十八天的原因。
外蒙古西部都是山地地形和叢林地貌,沿途環境反而比南部大戈壁相對較好。綜合這三方面因素,組織一次由歸化城前往科布多的秋冬大運,可以保證在九十天內完成。
秋運各方面的條件都要好過春運,特別是北方地區的回暖時間延后,春季又經常發生春旱,上一年的牧草被積雪壓覆一冬,早已被壓倒漚爛,再被饑餓的牲畜用蹄子刨食。
夏秋兩季茂盛的大草場,在次年春季都是一片赤地千里的駭人景象。因此,春運的駝隊為節省駱駝體力,要麼日程比秋運慢,要麼載負比秋運少。
二、急運
某些緊急情況下,駱駝可以負重三百五十斤,連續四天每天行進八十里。
一個單位的物資配比兩個單位的駱駝,輪流倒換;或者在塞爾烏蘇等重要站點提前預備駱駝,駝隊從歸化城出發,沿途倒換,以擊鼓傳花形式完成快運。
在這種情況下,全程依然要走八十到九十天,但所運載物資比慢運增加百分之五十。駱駝還有一個特點:無論是否馱載貨物,每天正常趕路的行程都不會超過五十公里。
只有在公駝發情期追逐母駝,以及遭遇狼群的危急情況下,才能在短時間內跑出讓人咋舌的速度。把式要是還打算趕出更高的速度,就是在透支駱駝的生命。把式之間,若是看到有誰不顧駱駝死活拼命趕路,都管這叫「死得快」。
駝隊都是向西走,誰都覺得「西」字挺不吉利,要少講,盡量改說往北走、往前走;但是「運」和「程」字的涵義特別豐富,可以多加引用。
為了博一個好兆頭,駝隊出發前,由總經理(俗稱大掌柜)帶頭吆喝太平調,所有伙計,包括領房掌柜和駱駝把式都要一起唱和。
聲勢要越大越好,認為動靜越大,晦氣就越不敢沾身。調子的內容絕不能隨便亂喊,都是專門請文人編寫,字句措辭非常講究,頗有幾分文采。
在言語往來之間,總經理還要對駝隊人員給予必要的鞭策和激勵,使之深感此行肩負重任,事事攸關。因此,為駝隊餞行的場面不僅熱鬧非凡,還是一場氣氛莊重嚴肅的誓師動員大會,極具觀賞性。
#大盛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