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中,我們曾提到,諸葛亮臨終之前,司馬懿詢問他派去的使者,得知諸葛亮每天只吃三四升米,而且事必躬親,連軍中處罰二十棍之類的小事,都要親自過問,所以預料到了諸葛亮命不久矣。拋開司馬懿的推測不談,對于諸葛亮事必躬親的行為,有人認為他盡職盡責,有人則認為他權力心太重,舍不得放權。其實,諸葛亮并不是一個貪戀權勢的人,這一點從他愿意舉薦龐統,提拔姜維,破格任用馬謖等事情中,都能夠看出。他之所以事必躬親,其實不過是因為無人可用罷了。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疑惑,劉備時期,蜀漢就算不比曹魏或江東,卻也算得上人才濟濟,為什麼到了諸葛亮時期,便會人才匱乏到這個地步了呢?對于此事,一部分原因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差點敗光老底,再加上荊州的丟失,使蜀漢人才的來源遭到了損失。另一部分原因,則是諸葛亮太過謹慎,為了去除不穩定因素,算計迫害了太多的大才。接下來,我們便舉幾個比較知名的例子,證明一下諸葛亮的確有過這樣的行為。
一、迫害彭羕
眾所周知,因為時代的緣故,彼時最流行的便是狂士,例如諸葛亮出山之前,曾說自己有管仲、樂毅之才,徐庶等人最多能做個太守;龐統被劉備任命為一個小小的縣令,便用飲酒誤事的方式,進行抗爭;劉巴看不起張飛,對張飛施行冷暴力,等等。蜀地名士彭羕也不例外,他想投奔劉備,卻在龐統面前擺足了架子,得到重用之后,更是「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不過他的能力也足夠卓越,不但得到了龐統和法正的聯名舉薦,還得到了劉備的認可——「先主亦以為奇,數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奉使稱意,識遇日加」。
可是諸葛亮卻看不慣彭羕的狂態,再加上打壓益州派的思想,于是天天向劉備打小報告,說彭羕懷有異志,是一個不安定因素,使劉備逐漸疏遠了此人,并打算將其貶出益州。結果彭羕心生怨恨,去找馬超喝悶酒的時候,說了幾句有謀反嫌疑的話,最終被處死。其實,以彭羕的身份,根本無力謀反,他也曾給諸葛亮寫信辯解,但最終還是難逃一生。
二、劉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