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中講:「眼孔淺時無大量,心田偏處有奸謀。」
眼皮子淺的人,氣量狹窄,脾氣忒大,動不動就怒火滋生,傷人害己。
脾氣人人都有。不同的是,有人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待人溫和,于己周全。而有人放任脾氣,情緒失控,不能自已。
從脾氣大小,只能看清一個人。
塞繆爾說:「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對你。」
脾氣穩定,不大喜大怒,一驚一乍,始終溫和敦厚,春風滿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滋養。
沈從文曾從湘西老家到北京,參加北大的入學考試,可名落孫山,一籌莫展。
但他說:「雖然沒有考上大學,但是我還能繼續學習、寫作,只要不放棄,就有成功的一天。」
沈從文不因挫敗而陷入負面情緒之中,他日夜攻讀,筆耕不輟,不僅學業大為精進,還在很多著名刊物發表文章。
他說:「就我性格的必然,應付任何困難,一貫是沉默接受,既不灰心喪氣,也不[呻·吟]哀嘆。」
正是脾氣穩定,沈從文總能心態平和,積極樂觀,以正確的態度應對人生的一切困難。
修煉一顆好心態,不要受外界干擾和他人影響,處變不驚,遇難不亂,逢急不慌,保持情緒穩定,是一種境界,也是為人處世的修養。
胡適在《我的母親》中說:
「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
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一個人懂得收住自己的脾氣,不把壞情緒展現給別人,處處考慮別人的感受,是品行高尚的表現。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不論內心有多少壞情緒,發了多大的火,走進教室,立即換上一副笑容可掬的臉,神態和藹,言談舉止親切自然,脾氣一點也不帶進課堂。
學生們上她的課,在細語溫和的氛圍中,如沐春風,如飲醇酒,非常愜意。
因此,她的課堂效率極高,成績卓越,廣受認可,而教學方式尤為學生們喜愛。
拿破侖有句名言:「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一個把脾氣往回收的人,是一個心有定力,并能周全別人的人。這樣的人,心中有善意,待人有涵養,處世有風度,是人際往來中的謙謙君子。
南懷瑾說過一句話:
「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
真正厲害的人,格局闊大,脾氣溫和,不會在情緒焦灼中消耗自己,更不會因為壞脾氣,毀了生活的美好。
諸葛亮為了刺激司馬懿出戰,派人給他送去婦女的衣服首飾,并說,閣下膽小如鼠,龜縮不出,與婦人無異,實在不配做男人。
魏國將領見狀,怒不可遏,要與諸葛亮決一死戰。而司馬懿卻心靜如水,不為所動。
他當眾穿上婦人衣服,左右招搖,洋洋自得,還熱情招待使者,感謝諸葛亮的相贈之意。
最終,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軍糧匱乏,只得黯然退兵。
脾氣是一個人最大的心魔,你不去制服它,它就會吞噬你。
一個人懂得修煉自己的脾氣,不被情緒牽著走,才能行穩致遠,有所作為。
有人問楊絳:「為什麼您的脾氣這麼好?」
楊絳回答:「一個人的好脾氣,是在讀書、旅行中形成的。內心強大、見過世面,所以就不會因為小事情而輕易生氣。」
學會修煉一個好脾氣,是一生幸福的根源,也是成功的基石。
脾氣好的人,修養好,品行高,格局大,當然活得快樂,福報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