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的暢銷小說《一個人的朝聖》中,主人公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
這本小說不僅打破了英美德三國累計最高銷量,還持續暢銷全球。
它讓我們看見,即使是性格上的弱點,也能帶來振奮和救贖。
87天,627英里,一個65歲的老人哈羅德,開啟了一段說走就走的徒步旅行。
他要走去看望身患絕癥的好友,因為心中有個信念:只要他還在走著,她就會活著。
這是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的小說《一個人的朝聖》中的故事。
小說入圍2012年布克文學獎,暢銷38個國家。
哈羅德的朝聖之路也是心路之旅,他梳理了糟糕的一生,完成了自我救贖。
讀懂這個故事,你會明白,在自我救贖的路上,每個人都應該具備3種力量。
行動力,是夢想成真的關鍵
65歲的哈羅德是一個退休老頭兒,在釀酒廠乾了45年。
他的一生都是在按部就班中度過,可是一封來信打破了波瀾不驚的生活。
久不聯繫的好友奎妮來信告別,因為她患了癌癥。
奎妮是他20年前的女同事,初來乍到,矮矮胖胖,飽受老闆的虐待和同事的譏諷。
有一次,哈羅德撞見並安慰了躲著哭泣的她,從此兩人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當哈羅德遭遇喪子之痛時,奎妮竭盡全力撫慰他。
一次酒後失態,哈羅德打碎了老闆母親的遺物。
一向殘暴的老闆暴跳如雷,眾人噤若寒蟬,柔弱的奎妮卻挺身而出背了黑鍋。
不僅遭受了老闆的暴行,也當場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工作。
她不辭而別,從此杳無音信。
哈羅德滿懷愧疚,但是從來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他寫了一封蒼白無力的回信,走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卻不甘心投進去。
一個加油站的女孩鼓勵他,用信念去爭取,就能夠心想事成。
謹小慎微的哈羅德突然決定:走路去貝里克郡看望奎妮。
他堅信,只要自己走過去,奎妮就能夠活下來。
于是,他沒有告訴家人,沒有帶任何裝備,甚至連手機也沒帶,就直接上路了。
在突如其來的念頭驅使下,哈羅德毫無準備地踏上了一個人的朝聖之旅。
目的地遠在627英里之外,而他只是一個年邁體弱的65歲老頭兒,但他絲毫沒有猶豫。
不畏年齡,不懼路程,不慮結果,他只是堅定地邁出了前進的步伐。
可是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哈羅德這樣的果敢?
工作不順,又怕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只有一輩子憋憋屈屈乾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婚姻不幸,又沒有勇氣打破婚姻的枷鎖,只能困在婚姻的圍城裡自怨自艾;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