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5年的正月十五,應該是南宋立國近一百五十年以來,最凄風苦雨的一個元宵節。往年「寶馬雕車香滿路」的臨安,在這個最隆重的節日到來之際,早已是花燈如晝、人流如潮,笙歌曼舞、華光四溢。而如今,整個杭州城卻是愁云密布、人心惶惶。
沿江重鎮陸續失守的噩耗,如同一道道催命的符咒,接連傳入京城。前線紛至沓來的戰敗文書,成為了南宋君臣在新年里唯一能收到的「禮物」。
勢不可擋的蒙元大軍,正由長江迅速逼近,「漁陽鼙鼓動地來」——風雨飄搖中的王朝,繁華即將落幕,末日降臨的巨大陰影沖散了佳節的喜慶,籠罩在每一個不知所措的南宋人心頭……
襄樊淪陷的「惡果」如潮水般向南宋軍臣涌來,這個古老而堅固的城池,曾經扛過無數次敵人的猛攻,如今卻失守了。呂文煥,曾是襄樊的最后守護者,如今只能在失望中看著城墻被攻陷。
漫長的堅守與全力的營救,一切的努力都隨著襄陽的易手而付諸東流,失敗總是慘痛而難以接受的,尤其丟掉的還是襄陽這樣「天下腰膂」的重鎮。
但縱觀此前蒙宋之間近四十年的交鋒歷史,丟失襄陽的南宋,似乎還遠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窩闊台汗南下侵宋時,襄樊就曾被攻陷,最后因為名將孟珙的存在,荊襄大局轉危為安;1259年,當時蒙軍北路主帥的忽必烈,甚至直接繞過了襄陽,而是由汝州南下,經大勝關再直撲鄂州。
所以,襄陽的得失對于南宋的存亡肯定具有重大意義,但二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更何況令南宋君臣聊以自慰的是,襄陽之后、漢江盡頭,南宋的手中還依然掌握著與北方游牧民族對抗的資本——完整的長江防御體系。
然而,1273年這次襄陽保衛戰的失敗,卻為整個南宋王朝的滅亡,埋下了致命的隱患。蒙古人逐漸顯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強大,他們用驚人的速度接近長江,讓南宋軍心惶惶。
首先,蒙古人是以逸待勞、圍點打援,而南宋為保住襄陽,卻是傾盡全力。五年時間,十三次的救援行動,先后出動超過十五萬的兵力,耗費的財力物力更是難以計數,襄陽戰役的巨大投入,也在極大程度上消耗了南宋繼續抵抗的力量。
另外,蒙古鐵騎所向披靡,如果僅僅是平原之上的大兵團對決,輸掉任何一場關鍵戰役,都不會像襄陽失守這樣令南宋將帥發自內心的感到絕望。而曾經不善攻城的蒙古人,恰恰就在襄陽打敗了以守城見長的宋軍,初創的蒙古水師更是戰勝了南宋一直都引以為傲的水上部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