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與劉備交好的徐庶向其推薦了正在種地的諸葛亮。
這不是劉備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早在六年之前,他被曹操打得沒地方容身時,水鏡先生司馬徽便對劉備說:
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這位臥龍便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至于說劉備為何忍了六年才愿意去請諸葛亮,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劉備沒有辜負徐庶的囑托,親自去請了諸葛亮。
諸葛亮是個很能看準機會的人,他時時刻刻都在準備著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劉備多次拜訪之后,諸葛亮直接以《隆中對》徹底征服了他。
可不要小看了這個《隆中對》,在此后數十年里,他一直都是劉備和蜀漢立身的基本國策,當然也是蜀漢得以在亂世三分天下的指導方針。
只不過誰也想不到,在蜀漢站穩腳跟后,這兩個制定和支持這一戰略的人會親手打破它。
劉備打破它是因為頭腦發熱,要為拜把子兄弟關羽報仇,幾乎傾全國之兵去打孫權,結果卻被陸遜火燒連營三百里,蜀漢大好的局勢就此毀于一旦。
這次伐吳的失敗,雖然沒有要了蜀漢的命,但卻要了劉備的命,而在劉備之后,蜀漢的軍政大權,則全部落到了諸葛亮的手中,此時他所扮演的角色和曾經曹操所扮演的角色基本無二,都是架空皇帝的權臣。
等到諸葛亮經營了蜀漢一段時間后,他便不再滿足現狀,甚至忘記了自己隆中對中對益州之地的分析,開啟了接連數次的北伐新模式。
不得不說,諸葛亮的北伐并不是明智的,而從第一次北伐開始,就已經注定了最終的結局,第一次北伐痛失了11位大將,單單看名單就能知道他敗得有多慘。
劉備兵敗夷陵之后,蜀漢政權便面臨了巨大危機,當此之時,最樂意看到的蜀吳相爭的自然是曹魏了,而無論這兩方里的哪一個,都無法獨自承受曹魏的打擊,聯合又成為了蜀吳最穩妥的戰略方針。
劉備去世之后,諸葛亮自然也意識到了這種危機,所以他沒有延續劉備對孫權的痛恨,轉而派出了使者出使東吳,重新締結了和平聯盟。
諸葛亮這步棋走得很好,也為蜀漢迎來了兩年多休養生息的寶貴時間,使得蜀漢的國力大增。
從這時候開始,諸葛亮便已經開始著手考慮北伐的事情,為此他還親自出征南中,平定了南方的叛亂,以讓北伐沒有后顧之憂。
建興五年,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然后與趙云率兵進駐漢中,北伐已成定局。
一年之后,魏文帝曹丕去世,曹叡繼位執掌曹魏,這在諸葛亮看來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所以他正式挑兵點將,向魏國出兵。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