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何許人也?
許倬云是少見的「高齡網紅學者」,人人尊稱一聲「先生」。關于他的視訊總是爆款,大家說,先生有赤子之心,還有知識分子的良心。
許倬云是江蘇無錫人,歷史學家,1930年出生于福建廈門,1949年赴台入讀台灣大學,師從李濟之、沈剛伯等史學大家,1962年獲芝加哥大學人文學科博士學位。
一個生來殘障,長于戰亂,半生顛沛流離的人,何以成長為一個淵博、堅韌、通透的歷史學家?
著作等身的他,去年出版的《往里走,安頓自己》中,講述了他對世界、人生、現實以及修己的看法。
他用93年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只有安頓內心,才能活得不累。
苦難不幸,也是幸運
許倬云是早產的雙胞胎之一,出生時就高度殘障。
本來七八歲就該做的手術,由于戰爭拖到二十八歲。接連開了五次刀后,才把雙腳矯正到可以走路的水平。
十多年前,他又開了兩次刀,重新整頓脊椎骨。
他卻認為,殘障是不幸,也是幸運。
他得到了家人的疼愛、學校的照顧、同學的輔導,甚至有幸獲得芝加哥醫院的免費手術。
年過九旬,老病傷殘,但是兒媳婦給他做針灸,太太多年來一直精心照顧。
他歷經戰亂,曾經一路逃難,忍饑挨餓,生命受到威脅,但是逃難路上,大家相互扶持,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
後來,從大陸到台灣,然后又到美國。他努力學習語言,適應新的環境。
求學路上,困難重重。沒有書本,就互相傳抄;沒有學費,依靠公費和獎學金;沒有生活費,就打工賺取。
雖然苦難與生俱來,但他從不抱怨,而是心懷感恩。
來源:《十三邀》
他總能從不幸中看到幸運,活著就是上天賜予的最大恩惠。
他努力自立,常人輕易就能學會的吃飯、走路等,他要歷經千辛萬苦才能學會。
他發奮圖強,身體殘障,行動不便,那就在學術上一騎絕塵。
人生路上,我們無法控制苦難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調整面對苦難的心態。
生老病死,天災人禍,不幸降落到誰的頭上,都不好過。
但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不會減輕苦難,反而苦上加苦。
豐子愷說:「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
坦然接受發生的一切,正視苦難,才有可能征服苦難。
苦難向來欺軟怕硬,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屈服于苦難,你就是弱者;熬過了苦難,你就是強者。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許倬云說:「每個人都有抓不到的云,做不到的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