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言柒,一個不太安分的打工人。
前兩天有個讀者留言問我,自己總是控制不住想買買買怎麼辦?
其實這個現象,應該很多人都有。
畢竟現在這個時代,資本主義簡直是無孔不入,想盡辦法告訴你要對自己好一點、要及時行樂......
結果呢,快不快樂不知道,反正錢是花出去了。
那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
給大家分享3個小技巧。
1、把要付的錢換算成工作時間
算一下你每個月大概要工作多少時間,能賺多少錢,得出你的時間價值。
例如,你現在996,月薪10000,平均下來大概就是每小時32塊錢。
每次想買東西的時候,就把價格換算成工作時間。
比如300塊的口紅,約等于工作10小時。
如果老闆說今天這10小時不算工資了,換成口紅,你愿不愿意?
如果不愿意,說明在你的潛意識里,它不值得,那就不買了。
如果你覺得可以,說明在你看來它確實值得,那就給自己拿下吧。
2、制作浪費清單
找一張空白的紙,貼在最顯眼的地方。
每次出現浪費的行為,例如過期扔掉的食物、閑置的物品等等,就在紙上記錄下來,包括物品的名稱、數量和價格、造成浪費的原因等等。
除了實實在在的物品以外,一些無用的社交費用、虛擬電子產品等等,凡是你覺得浪費了的,都要記錄下來。
記錄的時候做好分類,然后定期復盤,例如一月一次,算算自己到底浪費了多少錢,都是在哪些東西上。
然后每次想買東西的時候,都先去看看這份浪費清單,再決定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買。
這樣不僅能有效降低我們的購物欲望,家里的閑置物品也會越來越少。
既是對自己的錢包負責,也能有效改善資源浪費的現象。
3、先了解物品的黑暗面
小柒身邊有個朋友,每次不管在網上買什麼東西,都會先拉到評論區,看別人的差評。
例如她想買一件新的連衣裙,會先找到銷量比較高且店鋪評分也不錯的商家。然后劃到評論區,看看有沒有與她自己的期望和需求相符的差評,比如有好幾個買家提到衣服穿了兩三次就變形,那大概真的就存在這個問題。
通過這種查看差評的形式,可以讓我們了解到物品的潛在問題,從而對它真正的價值有所判斷,做出理智的購買決策。
此外,我們也可以借助一些外部信息,看看這些物品都是怎麼來的。
比如有一部紀錄片叫《牛仔褲的代價》,里面講述了在牛仔褲的生產過程,工人們的身體受到了嚴重傷害,環境也被嚴重污染,看完真的徹底不想買牛仔褲了。
大部分物品的產生,都伴隨著其它東西的「犧牲」,多去了解物品生產的黑暗面,降低物欲,物盡其用是對這個世界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