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題材的小說、電視劇或者戲劇中,名將薛仁貴是一個非常知名的人物,「薛仁貴征東」、「三箭定天山」等事跡在民間中廣為流傳。
但是名將薛仁貴卻沒有其他知名將軍「百戰百勝」的頭銜,因為在他的戰爭生涯中,有一場慘敗始終是繞不過去的。
這場敗戰就是發生在公元670年的大非川之戰,此戰不僅使得數萬名唐軍精銳損失慘重,更使得唐與吐蕃的戰爭一度陷入被動中,更在西域引發了連鎖反應。
而薛仁貴本人也因戰敗而被革為平民,直到數年后平定高句麗叛亂才重新得到啟用。
那麼大非川之戰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唐軍敗戰的責任又該如何看待呢?本文就一起來了解下。
大非川之戰并不僅僅是一次戰役,其發生有著必然的結果,而為了能全面了解這場大戰,我們有必要對其發生的背景進行分析。
唐朝立國于618年,李世民登基時基本已經掃清了內地的割據勢力,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拳頭。
此后唐朝對四個戰略方向開始大規模軍事行動:
首先是北方向,這里的對手是東突厥。該部兵力高達數十萬人之多,曾多次深入內地劫掠,是唐朝政權面臨的最大威脅。突厥軍甚至兵臨長安城下,使者對唐太宗威脅稱「二可汗兵百萬,今至矣」!
629年,唐軍開始對東突厥發起大規模進攻:
并州都督李世勣出通漠道,李靖出定襄道,左武衛大將軍柴紹出金河道,靈州大都督任城王道宗出大同道,幽州都督衛孝節出恒安道,營州都督薛萬淑出暢武道,凡六總管,師十余萬。
第二年正月,李靖率唐軍萬名精銳騎兵突襲東突厥牙賬所在地定襄,大獲成功,幾乎全殲東突厥主力。不久之后,唐軍擒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滅國。
此后北方一度興起了薛延陀,但也被唐軍一戰打殘。
解除了北方邊患后,唐朝開始西域攻略。
640年,唐朝以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率軍數萬遠征高昌,滅其國后改西昌州曰西州,更置安西都護府。此后數年,唐軍進一步向西域延伸勢力,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基本控制了天山以南、蔥嶺以東的西域。
西域基本控制后,唐太宗又將目光投向了東方的高句麗。
645年,唐軍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帥江、吳、京、洛募兵凡四萬,吳艘五百,泛海趨平壤;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帥騎士六萬趨遼東;另招募三千勇士,唐太宗親征高句麗。
此次作戰雖然未能滅掉高句麗,但是唐軍攻奪十城、斬首高句麗軍四萬余人、內遷戶口七萬;而唐軍戰損僅為兩千余人,滅國目的雖未達到,但也不失為一次勝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