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字形容諸葛亮的一生:了不起。
面對歷史車輪的無情碾壓,諸葛亮憑借超卓的個人能力將蜀漢國祚延長了四十年,最終天不假年,沒能逆轉乾坤。
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政治制度上來看,他可以稱得上是三國時期君相制度下最完美的宰相,沒有之一。
誠然內心所堅持的事業以失敗告終,但他贏在了后人的心中。川民為他戴孝達千年之久,這個既定的事實還會一直持續下去。
你以為這只是對他個人才能和智慧的贊賞?兼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才是最真實的寫照。
很多人對這一點無法感同身受,筆者談三個問題:
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前混成什麼樣子,之后混成什麼樣子?諸葛亮被托孤以后,到底有沒有不臣之心?諸葛亮執政期間,蜀漢的朝堂民間對他是什麼觀感?
究其一生最大的污點或許是首次北伐戰爭的失敗,不過這次戰爭的難度世人皆知。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所謂的「黑歷史」,他到底敗得有多慘?11位大將又分別是誰?
為何北伐
這次北伐時間長達五年,之所以付出這般巨大的心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天下不止魏蜀兩個朝代。先帝既然留下了這樣的意愿,自己必然要盡最大努力去完成。
當時北方由魏國控制,東南地區由吳國控制,荊州還在蜀國手中,蠻夷和孟獲還占據著南方大片土地。自己要將整個漢室重新扶正,必須要清除掉所有勢力。
三國戰亂時期,能有自己的一片地盤,實力自然不容小覷。這樣一來他就必須制定詳細的作戰計劃,中間要是有一個環節失敗,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全部歸零。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蜀國和東吳聯盟把魏國打得節節敗退。如果曹軍戰敗,接下來的目標會不會是自己?
為了動員全軍的士氣,諸葛亮寫了一篇《出師表》。其中還談到了作戰方針和政策,比如諸位所熟知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五月,大軍渡過瀘水,與孟獲軍戰,成功俘虜孟獲。這個過程十分復雜,諸葛亮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將孟獲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
隨后諸葛亮向劉禪遞交了《出師表》,北伐戰爭就此被提上日程。
首次北伐
公元228年,曹丕離世,諸葛亮認為時機成熟,正式向魏國出兵。
當時國內有12萬士兵,為了最大限度地確保此次戰爭的勝利,諸葛亮抽調了10萬士兵上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