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其實并不知道什麼才叫作真正的休息。
每到周一,我們會看到很多人在朋友圈里發:「累癱了」「困死了」……
休假比上班累,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
英國作家埃爾伯特有句名言:
「沒有比剛剛度過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
深以為然。
放假的時候,傷身體又毫無意義地胡吃海喝、賴床養膘、熬夜、狂歡,我們的宗旨是不浪費每一分鐘的休息時間。
然而假期結束,我們卻都或多或少會感到疲憊,為即將回歸正常的工作、生活感到焦慮。
「又要早起上班了」「我還沒有恢復好心態」「假期太短,真想再借五百年」……
放假前天天盼著假期好好休息,假期結束后非但沒休息好,反而更疲憊了。
玩也玩不好,休息也休息不夠。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會休息呢?
會休息是一種能力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什麼都講求高效、方便。
不少人從睜開眼就開始忙碌起來,不斷去適應自己的「角色」。
工作的人早早擠進擁擠的捷運,學生一邊吃著早飯一邊小跑著往學校趕,老人們買菜、做飯、接孫子……
每個人都緊張地忙碌著,渴望休息時間,但是又在不知不覺間浪費時間,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放松。
所以,并非有更多的時間就會有更好的休息,休息的質量取決于休息的方式,而非時間長短。
亨利·福特說過一句話:
「只知工作而不知休息的人,猶如沒有剎車的汽車,極為危險。」
一個持續保持前進不懂得休息的人也是如此。
前段時間,一名互聯網公司的23歲女員工凌晨猝死在下班回家的路上。
如此年輕,本應還有大把的時間去感受這一生,卻早早告別人世間,真令人惋惜。
根據《互聯網企業員工睡眠報告》顯示,現階段有81.4%的互聯網員工睡眠質量不好。
有71.3%的員工存在失眠問題,有51.5%的員工超過23點才上床,他們的平均睡眠時間只有六七個小時。
不僅僅是互聯網員工,各行各業里的人都或多或少有著身體和心理壓力過大的情況。
日本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周工作60個小時以上的人,其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工作不超過40個小時的人的兩倍。
大腦超負荷運轉,長期休息不夠,壓力過大,這些正一點點吞噬著我們的健康。
學會休息,已經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
來源:全景視覺
真正的休息,不是為了放縱,
而是為了更好地蓄力
想要休息好一定要明確休息的目的是什麼。
正如列寧說的那樣:
「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
休息是為了保持更好的身心狀態朝著更遠的目標前行,而不是一味地放任自己,肆意浪費自己寶貴的生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