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老師曾講過自己奶奶的故事。奶奶家有片蘋果地,可一天下了冰雹,把蘋果全打壞了。看著辛辛苦苦的收成,瞬間化為烏有,奶奶心里難過極了。可她沒有抱怨。奶奶把爛蘋果都撿進袋子,送給鄰居喂豬喂牛。剩下的果子,就封在罐子里,釀蘋果醋。果醋清冽酸甜,每天吃飯前,董宇輝都要喝一口。他也從奶奶這里明白,原來生活再苦,也能柔化成心中的酸甜。人生在世,總有各種各樣的挫折和意外。但總有人,能消化掉心中的戾氣,從困苦里淬煉出甘甜。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你能感受到當下的美好,和周遭的溫情。生活如此,家庭亦然。一個家庭的幸福,從停止抱怨開始。《少有人走的路》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夫妻隨著相處深入,逐漸發現了對方身上的很多缺點。丈夫看不慣妻子做事慢條斯理,好幾次因為梳妝打扮,錯過約會的時間。而妻子同樣埋怨丈夫是工作狂,沒有一點生活情趣。沒完沒了的摩擦和碰撞,讓兩人異常壓抑。他們極力去改造彼此,結果誰也不愿意服從對方。後來夫妻倆看了心理醫生,才明白夫妻相處的至高境界,不是完全一致,而是互相理解。
當他們嘗試著把挑剔變成包容,沖突也隨之少了很多。夫妻就像彼此的鏡子,你什麼態度,就能得到什麼回饋。遇事只知抱怨,發泄負能量,只會讓伴侶心力交瘁,給感情籠罩上陰霾。轉變心態,接納彼此,婚姻才會照進溫情與陽光。《愛的八次約會》里,把伴侶間的問題,分為可解決的問題,和永久性的問題。其中,可解決的問題是只要想辦法,就能解決的。而永久性的問題,則是兩人在個性、偏好上的根本差異。智慧的夫妻,化解可解決問題,包容永久性問題,而非用抱怨和苛責,一次次激化矛盾。正如作家特德·姜說的:「成熟意味著看到差異,但又意識到差異并不重要。」婚姻里,少一點改造對方的執念,多一些腳踏實地的關懷,方能在激情消退后,感受到溫情浮現的一面。
哈佛心理學家丹尼爾曾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對兒女來說,情緒穩定、不易動怒的父母,是溫情與力量的來源。而苦大仇深、牢騷不斷的父母,則是孩子一生的噩夢。電影《誰先愛上他的》里,劉三蓮失婚后,帶著兒子獨自生活。因為日子艱難,她將滿腔的怨氣,都發泄到了兒子身上。兒子考試沒考好,劉三蓮埋怨他:「考這種成績,怎麼對得起我?」兒子偷藏爸爸的照片,劉三蓮指責他:「背叛我們的死人,有什麼好留戀的?」在兒子面前,劉三蓮總愛抱怨前夫的無情,生活的不易。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