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晉殽之戰之后,晉長期受到楚、晉、狄三方夾擊而陷入被動的局面。晉靈公、晉成公期間,晉國在邲之戰被楚國擊敗,丟失霸主地位。晉景公即位后,在鞌之戰擊敗齊國,破壞了楚齊聯盟,使齊國轉而跟自己聯盟。晉景公并沒有因一時的成功而貪圖享樂,繼續發奮圖強,立志要恢復祖上的榮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加強軍備,擴充軍力;
第二,加強君權,消滅趙氏勢力,避免客卿的實力太過強大,威脅內部穩定;
第三,扶植吳國,派巫臣父子與吳國建交,教吳國人射箭、馭馬、作戰兵法。吳國強大后成為楚國的隱患,晉國則能少一些楚國的壓力。
第四,拆散秦、楚聯盟,改善與楚國的關系,公元前582年,晉景公主動釋放楚國戰俘,又派使臣出使楚國結好,兩國關系得到了緩和。
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去世后,其子晉厲公即位,繼續執行其父親制定的政策。公元前579,在宋國大夫華元的協調下,晉、楚兩國派代表在宋國都城西門外會盟,兩國正式和好。
秦國自崤之戰之后就一直與晉國交惡,兩國之前大小十余戰,都是晉勝多負少。晉厲公即位后,依然向秦桓公伸出和平共處的橄欖枝,公元前580年邀請秦桓公參與令狐會盟,但秦桓公毫無信用,回國后立刻背棄盟約,邀請楚國與狄族一起進攻晉國。楚國此時受制于吳國,并不打算摻和,于是就把消息轉發給了晉國。
公元前579年,秦國與狄族攻打晉國,早已有所防備的晉軍奮起反擊,在交剛大敗狄人。秦軍不僅沒有獲得任何利益,反而給了晉軍伐秦一個理由。

公元前578年,晉厲公派使者呂相前往秦國,以《絕秦書》歷述晉國國君為維護秦晉之好的努力,又歷數秦國國君的背信棄義,宣布與秦國斷交。晉厲公親自率領晉國四軍并聯合魯、齊、宋、衛、鄭、曹、邾、滕八國部隊,加上周簡王所派大夫劉康公、成肅公率軍助戰,總共兵力約十二萬人,而秦軍兵力約五六萬人,軍力懸殊巨大。
晉國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在短時間內徹底擊敗秦軍,使晉國不再遭受秦軍威脅。
晉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達麻隧,隨即向秦軍發起突擊,秦軍背靠涇水,進退失據,雙方展開激戰,秦軍大敗,秦將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聯軍方面,則有曹宣公陣亡。秦桓公收拾殘部,退到咸陽一帶,晉軍則乘勝追擊到侯麗(今陜西省禮泉縣境內),然后勝利班師。
麻隧一戰使秦國主力精銳幾乎被全殲滅,實力嚴重受損,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給晉軍造成威脅。而晉國方面在連續擊敗齊、狄、秦之后,終于可以全力對付楚國。三年后,晉厲公在鄢陵之戰擊敗楚國,重奪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