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華說史,史說自話。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
天京事變改變了戰爭的發展進程。諸王相繼撒手不管戰區軍事,卷入內訌的渦流。
數以萬計忠勇將士被戮,統帥楊秀清及許多高、中級將領死難,致使戰略指揮中樞嚴重削弱。
1856年9-10月,韋昌輝執政,天京陷入血腥的恐怖。石達開規勸止殺,反遭報復,禍及全家。翼王逃往安慶,撤走武昌城外援軍,放棄湖北郡縣,移師討韋。
于是,太平天國戰略指揮系統發生分裂:韋昌輝只能控制天京戰區,上游軍事則由石達開指揮,成為與中央抗衡的一大勢力。為了威脅韋昌輝,石達開馳援寧國,并控扼天京上游門戶蕪湖。
清廷極力從天京內訌中撈取戰略利益。
咸豐獲悉事變奏報后立即詔令各戰場清軍頭目,迅速轉取進攻,并輔以政治誘降,妄圖「乘其內亂,次第削平」。
于是,在清軍全面戰略進攻下,無論是韋昌輝,還是石達開,只得被迫實施戰略防御或退卻。
太平天國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因天京事變而告終,太平軍將士面臨嚴重的軍事考驗。
其實,咸豐叫嚷進攻,卻沒有制訂出一個全局性的總體戰略進攻計劃,而是讓各戰場將帥自行其事,選擇自己的進攻目標。
清廷則逐個加以指導并相應整合協調。
這樣,同時出現若干個進攻重點:
湖北湘軍進犯武漢;江西湘軍攻瑞州、撫州;皖北清軍深入巢湖腹地,皖南鄧紹良包圍寧國府城;江北大營重犯瓜洲、江浦;江南大營重振旗鼓,反攻溧水、句容。
就戰略方針而言,依然是分兵進取的老套路,缺乏組織戰略會戰的重點戰場。結果勢必分散力量,在每一個進攻點上,清軍都顯得力量不足,攻勢難以持久與擴展。
除了戰略指揮上的嚴重缺陷外,清軍還面臨著三大困難:
第一,太平軍將士英勇抵抗,寸土必爭,決心保衛天國疆土,致使清軍畏戰懼進,攻勢阻滯乏力。
第二,兵餉俱缺,嚴重限制了進攻的力量與規模。皖南依賴浙江餉需,皖北全靠外省協餉,湘軍專恃湖南接濟,也需外省協撥,江南大營由江、浙、上海支持,江北大營必須外省支撐。
但協餉往往落空、截留、打折扣或拖欠,造成前線軍餉積欠數月,軍心大受影響,兵勇不愿賣命,逃亡、嘩變、潰散成為軍營中的常事。
而且,財源枯竭,募勇擴軍大受限制,清軍不能迅速增加或替補置換,制約了進攻實力。
第三, 1856年10月底,因清廷再次拒絕各國列強的「修約」侵略要求,英法聯軍乘中國內戰入侵廣州,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