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安娜·古德曼我們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喬安娜·古德曼在她的小說《帶我回家》中,用一個據實改編的故事,探討了這個問題。
麥琪是一個平凡的小鎮女孩,父親則是鎮上婦孺皆知的種子大師。
孩童時,麥琪希望追尋父親的腳步成為他的驕傲;長大后,不惜違背父親的意愿愛上一個貧苦小子;已為人婦,哪怕周圍人不理解,也堅持尋找當年未婚先孕被送走的女兒。
不論是對父母之愛的渴望,還是對男女之愛的向往,抑或是對血親骨肉的疼愛。
愛這個字,貫穿了麥琪的全部人生。
英國詩人特拉赫恩說:
愛是人類靈魂最舒服,最自然的受用;沒有它,人就蒙昧而可悲。
我們因愛而生,往后幾十載歲月也在追求愛、渴望被愛。
無愛的人生是悲哀的。
我們終其一生,不過都是在向愛靠攏。
初生懵懂親情之愛是港灣
初到世上,每個人都像不知航向的小小船只,迷茫而困惑。
只有在親情陪伴的港灣里,才能安心沉錨。
小小的麥琪在父母的陪伴中,一點一點褪去了懵懂青澀。
母親是家庭主婦,每天都會為家人準備好可口的食物,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
在麥琪淋雨回家時,為她備好暖烘烘的替換衣服,塞上一杯熱牛奶,反復檢查她是否有發熱的跡象。
父親作為種子大師,很小的時候,就常常給她讀經典園藝著作。
在其他孩子聽著童話故事入睡的時候,她的睡前故事是父親講的播種和園藝。
12歲之后的每個周末,她都會和父親一起去店里工作。
父親在辦公間埋頭工作的時候,麥琪喜歡把頭探進去跟他打聲招呼。
父親則會笑著用他嚴肅無比的聲音說:「好了,麥琪,真是太無聊啦,快上樓吧。」
傍晚下班,父女倆一起步行回家,享受落日的余暉,母親已經在家做好了晚餐。
平淡而安穩的十幾載歲月,懵懂的麥琪在親情環繞中初識世界的模樣。
看過一句話: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再到蹣跚學步,父母在側的每一程都給予了我們足夠的安全感。
來自親情的溫度,從來都是無可替代的。
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不論何時何地,都思念著那盞熟悉的燈光、那縷記憶中的味道。
涉足世事真情之愛是寄托
有一句歌詞:
我和你,男和女,都逃不過愛情。
這世間人來人往,最終都繞不過男女二字。
父母關懷下的麥琪,在十五六歲時遇見了自己的初戀。
麥琪一直都知道父親不喜歡他,但還是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他,而家庭的阻礙,最終讓這段戀情潦草結束。
后來,麥琪在父親的安排下與羅蘭德相親、交往、結婚。
麥琪覺得他一直在衡量她的種種優點,揣度她是否適合結婚。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