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沒有不落幕的盛世,這是自然規律。在中國古代,人地矛盾往往是盛世結束的根本原因。如「文景之治」時期,由于推行無為而治,導致土地兼并嚴重,使得大量的農民淪為依附民,甚至淪為奴隸。唐朝開元年間,均田制瓦解,農民逃亡,「天下戶口,幾亡其半」「黎氓失業,戶口凋零」。清朝同樣無法擺脫這個規律。到乾隆末期,土地兼并嚴重,國家盛極而衰。而白蓮教起義通常被認為是康乾盛世結束的標志。
1681年,「三藩之亂」平定,清朝正式進入了盛世階段。到乾隆后期,康乾盛世已經持續了100多年,這在中國古代還是第一次出現。然而,從乾隆后期開始,社會矛盾就開始凸顯了起來。
康熙年間,人口達到了1.5億,乾隆后期到達了3億。人口的增長,使得人均土地面積迅速減少。清朝的耕地面積為古代之最,土地單產量也是古代第一,但這些經濟發展的成果都被人口的增長稀釋了。加上土地兼并逐漸興起,小農占據的土地資源也就越來越少了。地主官僚將土地租給失地農民,農民也就要承擔比賦稅更高的田租了。
中國古代人口增長趨勢
與此同時,乾隆帝在吏治上也有所松弛,失去了早期勵精圖治的朝氣。他六次南下江南,花費了2000多萬兩白銀。上行下效,地方官僚的貪污腐敗現象也加重了,當時出現了最著名的貪官,也就是和珅。而八旗、綠營軍隊也開始腐化起來,他們許多養尊處優,貪圖享樂,導致武備松弛,戰斗力下滑。
在這樣的情況下,地方的矛盾也就加劇了,清朝內部開始零星地出現一些起義,如山東王倫起義、台灣林爽文起義、甘肅回民起義,湘黔苗民起義等,但是這些起義都局限于小地方,并未對全國局勢造成多大的響應。真正能夠對清朝統治造成一定威脅的,要屬白蓮教起義,這是康乾盛世結束的標志。
白蓮教是一種由摩尼教、彌勒教、道教和佛教等宗教融合而產生的民間宗教,在元末正式稱「白蓮教」,主要以崇佛為主,他們宣稱要建立一個平均的世界,這是中國古代農民的基本愿望。在清朝之前,白蓮教就領導了多次農民起義,如元末韓山童起義、明永樂年間唐賽兒起義、嘉靖年間蔡伯貫起義、天啟年間徐鴻儒起義。
1774年,山東爆發了旱災,白蓮教迅速在此傳播,出現了王倫起義,起義軍發展到了2000人,一度攻陷了臨清城。由于起義軍組織渙散、武器落后,很快就被清軍鎮壓了,并未掀起什麼風浪。1775年,河南白蓮教支派首領劉松起義,也遭到了失敗。
隨后,劉松的弟子劉之協、宋之清轉移到了川、楚、陜等地繼續傳教。三省交界一帶,主要是秦嶺、大巴山和巫山,這里重巒疊嶂,森林密布,地勢險要。從明末以來,大量的農民流亡到此開墾。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