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蜀中嚴顏,原本是劉璋手下的大將,鎮守著巴郡。江州城破時,嚴顏被俘。張飛前去勸降,嚴顏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
張飛假意要殺嚴顏,可是嚴顏依舊面不改色。後來,嚴顏因「忠義」,名垂青史,還被文天祥寫入了《正氣歌》,即「為嚴將軍頭」典故的來源。
北宋時期,大才子蘇軾有一次出游,見到殘碑上載有此事。于是代入張飛的視角,寫下了一首五律《張飛傳》。

起頭借張飛的口吻,通過「反問句」開頭,由此帶出一個疑問:劉備反劉璋,實屬不義。難道諸葛亮這樣的豪杰,竟然不知道嗎?
有人斷章取義,認為蘇軾是借此詩來譴責諸葛亮,其實并非如此。那麼,蘇軾對于忠義的看法是什麼樣的,他究竟是站在哪一頭?其實答案已經直接寫在詩的第五、六兩句當中了。
《張飛傳》——北宋·蘇軾
先主反劉璋,兵意頗不義。
孔明古豪杰,何乃為此事。
劉璋固庸主,誰為死不二。
嚴子獨何賢,談笑傲碪幾。
國亡君已執,嗟子死誰為。
何人刻山石,使我空涕淚。
吁嗟斷頭將,千古為病悸。
白話翻譯:
先主(劉備)當年起兵攻打劉璋,從表面上看來,是不講義氣的。但是,諸葛孔明這等英雄豪杰,為什麼還會幫助先主,來行如此的「不義」之事呢?
因為劉璋本來就是一個昏庸的君主,哪個人會為了他盡忠全節,不惜戰死呢?此時卻有一個嚴將軍,德行出眾。為了劉璋盡忠全義,笑傲斷頭台。

國家都已經滅亡了,國君都被人捉住了。嚴將軍你慷慨赴死,又是為了什麼呢?不知道是哪個人,將這件事刻到了巖石之上。讓我看到以后,為古人傷心得涕淚橫流。
斷頭將軍啊!你的故事隔了接近千年,仍然還是讓人千般感慨,萬般心驚。
詩中第五句「劉璋固庸主」中的「固」字,就是「本來」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直接解答了前面四句中的疑問:諸葛亮為什麼要幫助劉備行不義之舉?因為劉璋本來是一個昏君。
按照孟子的觀念,君王如果昏庸無道,那麼他就自動失去了成為君主的資格,人民就有權利推翻他,并且殺死他。
蘇軾這是借張飛之口,講了這幾句話,是想說明,像劉璋這樣昏庸的君主,如果沒有人替他盡忠賣命,那也是理所當然的。
嚴顏本來也不必為了劉璋去送死,可是他在江州城破的時候,依然選擇當「斷頭將軍」。這個時候,他所在的國家都亡了,國君都被捉了,他是為了什麼呢?顯然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