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命運的變化無常,總是讓人捉摸不透,即便是最先進的科技,也無法預知未來。
古人說:
「相由心生,命隨心轉。」
一個人在內心當中是有什麼樣的觀念,頭腦中有什麼的認知與看法,往往才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好壞以及人生發展的邏輯。
就像是對于財富的觀念來講,有的人認為財富是賺來的,有人認為財富是省出來的,不一樣的財富觀念,往往也就決定了不成了財富狀態。
有的人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人認為孩子是不可以打的,不一樣的教育理念慢慢也就塑造了不同的孩子的類型。
有的人認為勤勞能夠致富,有的人認為勤勞是不能致富的,你看看那些辛辛苦苦的農民和打工者們,即便艱難的謀生一輩子,在城市的角落里依然沒有自己的一套安身之處。
說到底,人這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而買單,正所謂在人生的稻田上,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人的命運,不看東,不看西,只看因果,一切都是自然循環。
02
經歷了這個是世界的紛紛擾擾,他知道古人為什麼說要說要讀萬卷書,要行萬里路,更要閱人無數,在這個基礎上更要提高自己的悟性。
于是,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來。
這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閱歷與嘗試,見識了一些不同的人,認識了一些不同的事兒,你對這個世界才會有更多的認識與感觸。
當你對這個世界了解的越多,對自身洞察的越是深刻,這個世界對你的獎勵和回饋往往也就越是豐厚。
韓寒曾說:
「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橫空出世,你所謂的輝煌和成就,可能只是人家的起點而已。」
孫悟空在沒有七十二般變化的時候,即便是周圍的妖魔鬼怪都可以選擇欺負他的猴子猴孫。
而當他掌握了大鬧天宮的本領時,周圍的妖魔鬼怪們就與他稱兄道弟起來。
這世間的一切都讓我們如此的明白,你能夠給這個社會帶來的價值越多,能夠為別人說出這影響力越大,你的人生舞台也就有多寬廣。
頭腦中又有怎樣的認識,往往就會在生活中有什麼樣的邏輯,這就是最大的因果循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03
以前在傳統商業經濟的社會里,誰掌握的信息渠道、誰占據了信息的來源與準確性,往往就占據了先機,自然就能夠在生活中站穩腳跟、收獲自己人生里的第一桶金。
以前是賣方市場,對于許多消費者來說往往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于是那些賣方就利用了自身的優勢,攫取了可觀的收入。
身邊的一個親戚,就是第一波吃螃蟹的人,改革開放還沒有多久,就在我們的老家干起了批發的買賣來,一匹布可能進價只是10塊的成本,但轉手賣到消費者的手里時可能就變成了三十、五十塊,就是這樣巨大的利益差價,實現了原始積累。
這個社會往往就是這樣,生活中有好多的資源,往往是需要人們憑借自己的能力去爭取過來的,這樣慢慢才有改變命運的機會與籌碼。
比如大學聯考、考研,爭取的就是教育資源;求職的時候,努力爭取的就是好工作的資源。
人這一生,只有竭盡全力爭取社會當中這些優秀的資源,往往才能更好地站穩腳跟、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04
這個世界對于先知先覺者的獎賞往往是十分豐厚的,而對于后知后覺者的懲罰往往也十分慘痛的。
我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作家余華曾再《許三觀賣血記》中說道: 「人活一輩子,誰會沒病沒災?誰沒個三長兩短?遇到那些倒霉的事,有準備總比沒準備好。聰明人做事都給自己留著一條后路……」
人生在世本就是有諸多風險的,能否在生活中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就是一個人最為重要的智慧。
有的人大大咧咧,總是在遭遇了生活的苦痛才后悔莫及,其實當我們在看歷史的時候,關羽大意失荊州的這個典故,就帶給了我們多少傷痛和警醒。
命運里有個非常重要的能力:不要等到自身出現重大的災難再醒悟。
05
契訶夫曾說:
「平坦的道路,也難免有絆倒的時候,人的命運亦如此,因為除了命運本身,誰都不知道未來的軌跡。」
真正這一生當中我們最大的敵人,往往就是我們自己,不過許多人把方向搞錯了,于是也就把自己的人生過成了南轅北轍的模樣。
只有在生活中多嘗試找到自己的「因」,你才能有針對性的找到自己生活里的「果」。
人生在世,誰也不可能保證自己一路順風,更不可能完全做到萬事不求人。
當別人有難時,自己能以善良之心渡人,日后也必然會有好的福報。
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讓我們明白,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只有你了解的越深刻,頭腦中的困惑越少,人生的出路往往也就越多。
正所謂認知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人的命運,不看東,不看西,只看因果,一切都是自然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