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效用/期望值。
十幾年前,媒體人@古典,在武漢偶遇了一個朋友。
一見面,朋友就吐槽公司太差勁,自己天天加班也沒等來升職加薪。
他主動找領導提要求,本以為老闆會漲工資,結果卻被當場拒絕。
他氣不過,干脆辭職,準備去國外發展,因為他判斷國外的職場環境更公平。
一年后,古典詢問朋友近況,沒想到,朋友又是一頓吐槽。
他說,國外的公司遠沒有想象中好。
見朋友失望難過,古典不無感慨地說:
「我們總希望生活如愿,期待富有,期待成功,期待成名……可到頭來,多半是希望落空,備受打擊。」
對生活有所期盼本沒有錯,但期待過高,卻是痛苦的根源。
正如董卿所說: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別希望,別盼望,別指望。
01
高期待,正在搞壞你的心態。知乎上有人問:人為什麼總是期待過高?
有位心理咨詢師說:「因為我們盲目自信,對命運的預判又盲目樂觀。」
生活一直很平靜,動蕩的是每個人的內心。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精心為家人準備禮物時,便開始盼著送出禮物的那一刻,從對方臉上看到驚喜;
熬夜優化了項目方案,便熱切地期待得到客戶的認可,希望可以順利地簽下合同;
超額完成了績效考核,便盼著領導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盡快為自己升職加薪。
不論做什麼事,遇到什麼人,我們時常在付出的那一刻,便開始高估回報。
美國作家邦妮,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叫伊麗莎白的女生,在讀博時,是班上最刻苦的學生。
她每天只睡四個小時,經常通宵看書、查資料,只為了寫出最完美的論文,得到導師的青睞。
期末結束時,她信心滿滿地交上論文,可等了兩周,都沒有得到任何回復。
一天,她穿上體面的衣服,化上精致的妝容,去找導師詢問情況。
可一番交談下來,導師對她的文章沒有一句認可。
伊麗莎白懊惱極了,情緒逐漸失控,竟和導師激烈地爭吵起來。
最后,她的論文被打了很低的分,直接導致博士學位被取消。
伊麗莎白不服氣,她去社會上的專業機構實習,以為憑自己的能力,肯定能成功。
可結果呢,她仍沒有引起任何人的重視,既沒被投資人看好,又時常被領導批評。
接連而來的打擊下,伊麗莎白痛苦極了,她在日記中寫下:人生已絕望。
伊麗莎白的遭遇,讓我想起了《人間失格》里的一句話:
「沒有過度的歡喜,便不會有極度的悲傷。」
生活充滿了變數,即使再努力,也總有我們控制不了的事。
強烈渴求「有可能」的好結果,我們勢必在「高期待」的心態中,對生活產生失望。
甚至,會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備受煎熬。
02
高期待,正在毀掉你的社交。美國咨詢師羅蘭·米勒,在長達25年的人際關系研究中,經常被問: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