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草木》是汪曾祺筆下一本充斥著人情味的鄉土文集。
書中以閑散舒適的筆調,描繪著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既有濃濃煙火氣息的回憶,也有草木花鳥魚蟲的美好,字里行間滿溢著情真意切和沁人心脾的暖意。
細品下來,你可以感受到風情萬種的花草樹木、淡泊灑脫的回憶抒寫、自得其樂的平和心境,還有溫暖治愈、寧靜安閑的淳樸文風。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對我影響頗深:
「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行,不相顧望。」
草木流行,各自如故。
人心亦如是,一念來,一念去。
若有閑情,沏一杯清茶,折一朵明媚的花,漫步在深水叢林間,看空山松子落,明月照軒窗。
若無閑時,留一點空間,攜一卷圖書,徜徉在人間草木里,觀秋聲拂長林,寒蟬抱葉飛。
「佛系」的與世無爭,讓他將著眼點留給了世間風物,人間煙火。
也讓我們在樸實無華的文字中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草木的珍視。


忙碌中,留一片芳草地
人間有味,草木有情。
合在一起,就是書里那好似世外桃源、瑤台仙境的寧靜平和。
在汪曾祺的筆下,沒有像前人那般表志向的胸懷抱負,更多的是帶著鄉村風情的回憶。
無論是香得痛痛快快的梔子、記有自己年歲的山丹,還是睡在白雪窯里的葡萄,都有各自的品性和情緒。
在他的描述下,原本安靜無比的草木瞬間沾染上了人間煙火的氣息。
正因為汪曾祺對草木極致的喜愛,才能從看似平淡、容易被忽略的草木中感受到人間的意趣,治愈的溫情。
就像書里所寫的那樣:「人這一生總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對于汪老來說,這一份喜愛就是對美食與自然的熱愛。
曾經在西南聯大讀書時,一碰上警報,全校師生趕忙躲到郊外避難,唯有汪曾祺,慢悠悠地走到最喜歡的松林。
而他跑去松林的原因,卻是對當地的炒松子念念不忘。
直到敵人開始轟炸了,他依舊邊吃邊躲。
恰如其分的熱愛,成為「佛系」最好的注釋。「佛系」的淡然,又為愛好留足了空間。
到後來,汪曾祺跟當地的養蜂人混熟以后,每次散步時都要去他門前的樹墩上坐一坐,靜靜地看他收蜜、刮蠟,然后和他聊天。
看著養蜂人從容不迫、慢條斯理地做事,聽著其對鮮花、花蜜、蜜蜂的介紹,所有的疲憊,都能在這一片靜謐中消解。
汪老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如果條件允許,身處職場焦慮、世事忙碌喧囂的我們,也可以在下班之后的閑暇時間里,用愛好鑄就一片放松的心靈空間。
我有個在大廠工作的朋友,在高壓的工作環境下,每周放松的機會就是去痛快地打一場籃球,直至汗流浹背。
疲憊和忙碌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是常態,越是這樣,我們越要在心中留下一片可以棲息的芳草地。
總有一天,那些讓我們放不下的愛好,也終將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靈魂。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