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清代的火器發展,可以說一直是網上討論的一個熱點,畢竟作為中國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開局席卷東亞的強悍軍事力量,到清末破鼓萬人捶,這個反差實在太大。在清朝走向全面落后西方的過程中,有一種火器更是令無數歷史愛好者感到意難平,那就是與清軍失之交臂的燧發槍。這種已經被清朝皇室所熟悉的火器,為何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都未能在清軍中推廣使用呢?
▲康熙帝使用的燧發槍
對于清軍為何沒有大規模裝備燧發槍,不只是現代的歷史愛好者,對于當時的西方來訪者,這也是一個令他們感到奇怪的問題。在提出觀點的西方來訪者,最具說服力的,是來自乾隆年間到訪清朝的馬嘎爾尼使團。
他們在與曾參與遠征廓爾喀的通州協副將王文雄接觸中,得出結論,即當時清朝所獲得燧石質量不佳,導致制作的燧發槍點火效率劣于火繩槍,進而影響了燧發槍普及。
有趣的是,馬嘎爾尼還記載了在當時清軍各省的庫存中,其實是有少量的燧發槍,這倒也印證他的觀點,清軍不是沒有接觸過燧發槍,而是在接觸過燧發槍后,因為坑爹的燧石,還是選擇了更可靠的火繩槍。
▲無優質燧石導致燧發槍難以普及的結論,在今天被較多歷史愛好者接受
不過老實說,馬嘎爾尼使團的這個說法很難說就有多靠譜。畢竟以整個清朝范圍來說燧石礦并不是多麼罕見的東西,如果清軍真的有裝備燧發槍的需求,不大可能真就連一處合格的燧石礦都找不到。
畢竟,如對火藥有巨大需求的明代,作為火藥原材料之一的硫磺,國內產地就遠在四川和日本,而缺乏硝石礦的日本,也是從中國和遙遠的暹羅進口。
因此只有有需求,產地在哪,哪怕對當時的人們來說也并不是問題。況且在中國北方,清代從上至下普遍使用需要燧石打火的火鐮,如果真沒有合格的燧石,那麼火鐮的流行就有點奇怪了。
▲清代火鐮
到這里,探討燧發槍為何沒有普及清軍,與其糾結于燧發槍的優劣是否適合清軍使用,不如跳出燧發槍本身,從另一個視角,即清軍本身所使用的單兵火器發展,來重新審視清軍和燧發槍為何失之交臂。
▲清軍使用火繩槍的步兵
排除皇室和上層貴族所用的火槍發展,從清初到清中期,清軍對于火槍的主流需求,首先是對各省的單兵火器進行更迭,比如江南地區「其陸路各營,有設三眼銃及長槍者,應將三眼銃改為鳥槍兵,長槍改為藤牌兵」。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