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梁祝》
我們時常懷念90年代的香港電影,那個佳片「遍地開花」的黃金歲月,誕生了無數至今依舊為我們所津津樂道的導演、電影和演員。
尤其導演徐克,作為香港電影新武俠創新領軍人物,腦洞與現代感并存,然而我最喜歡他的電影,竟然除了《青蛇》,就是《梁祝》。這兩部影片在題材上跟武俠沒有太大關聯,但在故事改編上絕對引人入勝。
如果說,《青蛇》是怪才徐克最幻美的奇作,那麼《梁祝》就是他最悲情的佳片。
《梁祝》的悲情定調源于電影改編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活著的時候反抗現實無果,終于在死后化蝶雙宿雙飛。作為我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這本身就是千年以前百姓心中那份帶著悲劇色彩卻有充滿積極信念的愛情憧憬。
01 悲情緣起 — 士族權威
雖然改編《梁祝》給人物角色加入了現代元素,但如果要真正感受它的悲劇力量,一定要了解它所處的時代背景,不然會很容易被現代理性思維所牽制。
一千七百多年前,魏晉南北朝時期,時局動亂,晉室南渡,東晉的政治完全由士族掌控,軍權控制在士族手中,皇權依附于士族。「士族要互相拉攏,所以婚姻講究朱門對朱門,竹門對竹門。」祝家無疑是朱門,而梁山伯只不過是一個沒落士族,竹門子弟。兩人萌生愛情是士族社會所萬萬不能容忍的。
在影片中,祝英台的父親象征的就是士族的權威,而在崇綺書院,梁山伯坐在課堂最末桌的安排也是老師的士族思想所導致的。我們在影片中會看到導演徐克設置了很多關于東晉時期盛行風氣的元素,比如祝父化妝抹粉,粉抹的越厚,臉上滿臉紅光,就更加凸顯身份和地位;書院里的學生在中秋節也偷偷學著抹粉,暗示士族子弟風氣的高強滲透力。
另外,還有同性戀、嗜酒以及男性女性化的社會元素。比如20多歲青春年紀的何潤東飾演亭望春,眉清目秀,唇紅齒白,符合那個時期「美男子」的標準,而他所追求的也是同樣美男形象的梁山伯,當然後來又迷戀男裝祝英台,但他并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兒家,而且男裝的祝英台比梁山伯還更加清秀俊美。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