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由于時間太長,很多歷史記載都有不少的附會之嫌。時間過去幾百年之后,當年的情況很難知道真相,這個也非常正常。我們為了能知道真相,只能通過現存的典籍來推測一個相對可觀的歷史。
而真正的歷史,由于年代久遠,很可能已經再也無從知道。但是我們還是抱著一線希望,希望有一天我們的考古工作者有著重大的發現,給我們揭開真正的謎團,我相信這也是考古學的重要意義之一。
按照《禮記·文王世子第八》中的記載:「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按照這個計算,在武王打下商紂王的朝歌后,建立周朝,三年后就去世了。
也就是說周武王在九十歲高齡的時候帶兵伐紂,在紂王鹿台自焚后,他還對紂王尸體射箭。要知道古代作戰的弓箭不比今天的運動射箭,古代的弓箭要有著很大的力氣才能拉得動,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武將都把能拉得動多少「石」重量的弓,作為武將優良的評判標準。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人的年齡都是一筆糊涂賬,越是古老的年代,就越糊涂。三皇五帝時期,傳說三皇五帝活了幾千歲到幾百歲不止,這都屬于故事傳說范圍,并不能把它當做正史來研究。
從周朝開始,年齡方面才開始出現「由神到人」的過程,在很多情況下,記載歷史的人也是由于資料的短缺,于是就以故事傳說來填充,很多事情是不可信的。
按照今天的醫療條件,讓九十歲老人再帶兵打仗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對比一下抗美援朝時期,我國很多將軍到了60以上都不能領導抗美援朝作戰了。人年紀大了,即使身體沒有疾病,健健康康,年紀大了之后所帶來的的精力體力下降也無法再進行大的戰爭的考驗了。所以90歲高齡還能伐紂,基本上屬于后世對于周朝的美好想象。
跟周武王有類似的姜子牙,在七十歲的時候還籍籍無名,等到了70歲,在湖邊垂釣,通過「直鉤釣魚」與周文王相見,才開啟了自己的輝煌人生。等到了快90歲高齡了,才跟周武王一起打敗了商紂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
。
根據《大戴禮記》的記載:「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而生武王」,周文王很早就生了伯邑考與武王,當周文王九十七歲死的時候,周武王也八十二了,再加上八年的戰爭,正好90歲的時候推翻了商朝。
根據記載周文王一共有十八子,其中大兒子伯邑考在早期犧牲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